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互制约周期

——教育理论危机的根源和元教育理论的误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建华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 西安 710062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8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最近,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理论危机的原因做了反思,不少学者试图从元教育理论寻找出路。但笔者认为,元教育理论只是教育理论自我反思的一个角度,不是解决教育理论危机的根本途径。教育理论危机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交互制约周期中的必然阶段,危机的解决有待于教育实践向更深层次和更广范围发展以及教育理论研究主体思维境界的跨越。本文试图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交互制约周期中理论发展的一个完整程序来探讨教育理论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一

      首先来说明元教育理论不是解决教育理论危机的根本途径。因为这是把注意力转移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交互制约周期上的前提。

      根据目前讨论,元教育理论是以教育理论为研究对象,是对教育理论的界定。〔1 〕它从更高层次上规定了教育理论研究的范畴和方法论,回答了教育理论“应该研究什么,不该研究什么”和“应该如何研究,不该如何研究”的基本问题。

      然而,元教育理论为教育理论限定的范畴和方法论不等于教育理论研究结果的价值取向和判断,即元教育理论不能够具体规定教育理论研究结果“应该是什么样,不该是什么样”的真伪鉴别标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点,一切理论来源实践,其正确与否最终要在实践中检验。这个实践就是理论研究对象在现实中的表现和运行过程。元教育理论作为研究教育理论的更高一级主观思维过程和产品,显然不能作为教育理论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教育理论甚至元教育理论的价值判断标准只能是教育实践这一客观过程,所不同的是元教育理论还要通过教育理论这个中介环节才能最终被实践判断。否则,如果把元教育理论与教育理论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那样的关系,并试图从元教育理论上寻找教育理论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就势必走入用一种理论去检验另一种理论的“主观过程检验主观过程”的误区,这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符。

      教育理论危机实质上也是价值取向和判断上的问题,即反映了教育理论研究结果对教育实践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又集中表现在教育理论没有充分反映当前教育实践的特点和要求,缺乏导向实践的功能。所以,解决教育理论危机的关键在于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不适应之所在”和“不适应之根源”,这就要求必须从实际出发,全方位地研究我国教育实践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的整体特点和要求。否则,不注意教育理论研究的对象教育实践,仅仅或主要从元教育理论上寻找教育理论危机的根源和解决办法,不仅不能解决危机问题,还可能在危机的道路上越滑越远。因为从哲学上看“元”是多级的,在元教育理论之上还可能抽象出二级、三级元。依次推论下去,就可能将教育理论研究导入游戏式的思辩而更加远离教育实践,这反而违背了教育理论的初衷。

      当然,元教育理论作为一种高于教育理论的理论,界定了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范畴、学科结构,甚至研究的原则、手段和方式,为教育学科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这对教育学科以及它的组成部分——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十分必要的。元教育理论作为特定概念提出得较晚,但概括的内容和思想是伴随教育学科的产生而产生。教育学科从独立时起就涉及到“元”了,无论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2〕、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3〕,还是当今的各种教育学出版物,其中都首先明确界定了教育学科的研究对象、范围、任务、意义、原则和方法等。按照目前对元教育理论的界定,这些都是元教育理论的研究范畴。但是,寻找教育理论危机的根源和走出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推进教育实践进一步发展和研究把握教育实践乃至整个社会实践的整体要求。这是由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内在的交互制约周期决定的。

      二

      从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交互制约周期看,教育理论发展历程由理论建构、理论完善、理论危机和理论升华四个相继阶段组成。

      理论建构阶段是教育理论工作者根据教育实践积累的实证材料建构教育理论的过程,其中实证材料的量质和理论主体的思维素质是制约这一过程的两个基本因素。从实证素材的量质看,只有当教育实践发展到某种程度,即能为教育理论的产生从量和质上提供足够的实证素材时,教育理论的产生才成为可能。教育作为社会延续和发展的手段伴随人类社会一同产生,但教育理论则是教育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个阶段大约是17世纪欧洲那个时代,当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社会进入了机器大工业时代,客观上要求劳动力必须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迫使资产阶级把教育对象由贵族子弟扩展到平民子弟,第一次确立了国民义务教育制度。〔4 〕传统的个别教学形式已不能适应扩大了对象的教育实践,各种类似于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逐步产生。这就为教育理论的产生创造和提供了足够的条件,即深层次的教育实践领域和丰富多样的教育实践内容、方法。夸美纽斯正是从分析当时教育实践的要求着手,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并创造性地加以系统和完善,提出了科学的班级授课制和其它教育、教学理论,不仅使教育学科第一次从哲学、政治和宗教观点中独立出来,更重要的是促进了资本主义初期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5 〕由于教育不仅使平民子弟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力中有效的劳动力,而且唤醒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去思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关系,于是对学生进行奴化教育就成为资本主义教育实践和对其有制约作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客观要求。著名的资产阶级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正是从分析这种实践的要求入手,第一次提出了教学具有教育性的科学论断,并使资本主义教育理论更加系统完善,为资本主义教育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6〕所以, 教育实践的发展是教育理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