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规划研究泛谈

作 者:
方彤 

作者简介:
方彤 华中师范大学 教科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原文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内容提要:

制订教育规划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共同做法,鉴于在其实践中出现了较多问题,国外学者在教育规划的历史,教育规划的界说、教育规划的类型、教育规划的方法、教育规划的策略、教育规划的教训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1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13X(2000)04—0057—09

      有位名叫道格拉斯·温哈姆(Douglas M.Windham)的外国教育学者在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的会刊《比较教育评论》1975年6月号上发表了题为《宏观教育规划:为何失灵?为何幸存?》的文章,从而引发了国外比较教育界和整个教育界对教育规划问题的广泛研究和热烈讨论。这些研究和讨论至今已达到相当的深度和广度,但限于篇幅和学识,本文只能对此做一个面面俱到但又蜻蜓点水般的介绍,故称:外国教育规划研究泛谈。

      一、教育规划的历史

      教育规划起源于何时?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认为教育规划和有组织的教育与生俱来,因为凡是有人决定教什么,教给谁,如何教,何地教,何时教,由谁教,为何教,由谁付钱教,就是在制定教育规划;不管什么时代、什么国家、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政府,也总在试图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条文来处理这些问题。例如,中国长达数千年的科举制度就是教育规划的一个有力工具。在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包揽教育大权,全盘处理教育事务,其实就是在从事教育规划的工作。文艺复兴后的欧洲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当国家领导人意识到建立一个符合国家利益的国民教育体系有重大政治意义时,教育规划渐渐变得系统全面了。在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帝国大学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教育规划机构。在拿破仑入侵后的普鲁士,当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时,就建立了与此相关的规划和实施的行政机构。19世纪中期的加拿大安大略省就曾有过发展公立教育体系的完整规划。

      不过现在流行的观点是,教育规划的现代形式首先出现在前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了西方,随后又传到了第三世界国家。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国教育部才有了冠以“规划”并配备称为“规划人员”的科室,制定教育规划才成了各国的普遍做法。当然,不同的国家中教育规划的发展方向、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规划

      十月革命后的前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强调统一的意识形态,开展扫除文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运动,由此要求制定有关的教育规划以满足其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由前苏联首创的有关教育发展和教育规划的原理和方法,在二战后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所采纳。这些教育规划的特点是高度中央集权化,以行政指令为导向,特别注意对课程的意识形态控制,强调教育发展与计划经济发展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儿童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活相结合,教育与劳动相结合。

      (二)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规划

      实行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教育规划历来心存疑虑,因为“规划”的概念是和它们信奉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学理论格格不入的。但是,既然所有的国家,也包括资本主义国家,都要对教育进行调控,而且在现实中也不会有完全自由的教育市场,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中虽然政治人物很少公开谈论“规划”,但事实上也还是从事了许多属于教育规划的工作。一些富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就建立了官方教育规划机构和制定了全国性的教育规划,如法国的大中小学和体育设备委员会、西德的联邦综合教育计划、美国的国防教育法、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重组教育体系的罗巴茨计划等,有些跨国的组织,如经济和发展合作组织还制定了地中海地区教育发展计划。

      一般来讲,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规划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规划相比,倾向于分权化和松散的课程控制,依赖非行政的激励措施,注意指导而非领导。

      (三)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规划

      第三世界国家,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获得独立的国家,当时看到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教育规划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由此认为教育规划是治理国家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而且也是在百废待兴中合理配置稀缺资源的唯一途径,所以普遍实行中央集权化的教育规划。同时它们的做法也得到颇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的推波助澜,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60年~1962年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为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制定跨国的地区性教育规划,因此各国全国性的教育规划机构纷纷建立,形形色色的教育规划也相继出台。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这些国家发现大多数教育规划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从而总结经验教训。现在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规划已经改弦更张,抛弃了原先的社会主义国家式的教育规划模式,转向强调教育质量的提高而非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注意分权化而非集权化,突出私立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的作用,要求私人和非政府组织办教育,加强面向就业的培训,承认市场对教育的调控机制,并把成人教育摆在国家发展教育的优先地位。

      二、教育规划的界说

      什么是教育规划?国外学者仁智互见,议论纷纭。如果考虑各种定义的理论基础,可大致分成两类:源自强调客观性(客观主义)理论的各种定义可归类为合理性模式,源自强调主观能动性(主观主义)理论的各种定义可归类为互动性模式。

      合理性模式把教育规划过程看成一系列渐次进行的程序:决策者或规划者试图认清重大的问题,急迫的需要并确定解决这些问题或满足这些需要的总目标——将总目标转化为各项具体目标——指出各种达到具体目标的行动步骤——说明每个行动步骤的代价和利益——选择最优的行动步骤——综合各种择定的行动步骤组成一个规划——将规划分解为各种可操作的项目——根据总目标来执行和评价每个项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