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的交流看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锦贻,女,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原文出处: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内容提要:

两岸儿童文学虽然各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但是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扬、对于中华民族新一代人的爱却是共同的。因此,就彼此共同关注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可以看到中国儿童文学今后发展的趋势。当前由于儿童的早期教育在两岸均日益受到重视,大陆和台湾的幼年文学都将有大的发展。同时随着儿童社会地位的确立和人类对未来规划的关注,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更重视儿童对象的审美心理特征和阅读状态,重视儿童生活与社会现实相适应与相冲突的具体状况,重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在身心两方面的特殊性。儿童文学的“本位”观念突现出来;儿童文学的文体正在从单一向综合变化,从单纯向丰富发展。由此也为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分类号〕I20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 (2000)02—0056—05

      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陆、台湾海峡两岸开始有事务性的接触与交流,经济上、文化上相互冲击与互动的结果,在各个方面产生了影响。海峡两岸儿童文学也迈开了交流的脚步。1989年8月, 来自台湾的第一支儿童文学队伍,首先在安徽、 上海与北京三地展开交流。 紧接着于1990年5月, 湖南《小溪流》杂志社主持“第一届华文儿童作家笔会”;1992年5月,在台湾儿童文学界人士赴北京、 天津两地参加两岸儿童小说与童话研讨会后,又有云南、广州举办的“昆明·广州·台北儿童文学交流会”,陆续奏起了两岸儿童文学交流的序曲。

      1995年11月,第三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在上海举行。两岸主要的儿童文学家又一次会面。大家都感到两岸儿童文学虽然各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之中,但是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承扬、对于中华民族新一代人的爱却是共同的。因此,应当谋求两岸儿童文学的共同繁荣。

      正是基于这样的愿望和希冀,1996年9月,两岸儿童文学学者、 专家与有关作家聚会于浙江师范大学,举行“96海峡两岸儿童文学研讨会”。与会者讨论了儿童文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的有关问题,研究以文学方式为提高中国儿童的素质作出一份独特的贡献。

      一

      经济腾飞,给两岸儿童文学带来巨大的影响。

      从正面看,经济腾飞带来社会的巨大变化,旧的观念被冲破,新的观念层出不穷;同时,人性暴露,美与丑、善与恶、贪婪与公正的矛盾更加激化。作家处于这样的时代,能够通过这种动荡看到深刻的、本质的、本性的东西,创作的空间和天地突然宽广起来。也就是说,经济、社会巨变给作家以深刻剖析人性、充分展现世界的动力。如今正是出儿童文学杰作的黄金时代。经济腾飞,高科技进入排版印刷领域,儿童文学书籍大都印刷得考究,装订精美,更加适应儿童的审美心理,再加上广大家庭购买能力增强,即使书价贵些,只要书好,也会踊跃购买。当然,面对市场,也就是面临激烈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正可以使儿童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

      但是,大家也观察到另一面的现象。首先,是儿童文学创作人才的流失。其次,受经济腾飞影响最大的是儿童文学的对象,即当今的少年儿童。如今,他们有的是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许多城市儿童把电视当作他们最好的伴侣,使他们常常不能专心和静静地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而更为普遍的是,由于社会上工作竞争激烈,升学压力大,少年儿童在追求升学、争选好学校的风气下,即使看课外书,也多与自己的课业有关,很少有悠然的态度来欣赏儿童文学作品。这些,都是经济发展对儿童文学的一种挑战。

      在研讨中,大家认为,富有魅力的儿童文学将具有其他文学样式所难以替代的优越性,更何况它的审美功能和净化灵魂的功能以及人生的智慧都是那些电脑、游戏机所不能比拟的。社会越发展,儿童越需要儿童文学的滋养,关键在于儿童文学是否能焕发它独特的魅力,能否出杰作。

      二

      海峡两岸儿童文学虽然自40年代末以来受到长期的阻隔,但终因同属中华民族,同文同种,处于共同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背景之中,使两岸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中自然地显现出相同、相近或相通的民族性。表现出新时代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新一代人对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真善美精神的崇尚和光大。跟西方儿童文学相比,中国儿童文学更多一点情的温馨、理的深邃,总是要使少年儿童开卷有益;艺术表现自然、质朴、细腻、含蓄,有一种纯真美和蕴藉美,正适合深受华夏文化熏陶的中国少年儿童的审美意识和欣赏习惯。

      但是,数十年来海峡两岸的隔膜,又导致两岸儿童文学产生了风格特色上的巨大差异。

      就海峡彼岸的台湾儿童文苑而言,作家们在注重描写现实的同时,更倡导童心童趣的表露,倡导游戏精神的表达和童年情结的表现。一句话,倡导儿童文学的真正儿童化,不主张把成人世界中的人性扭曲、政治斗争以及种种社会问题都写给儿童看。由此,便形成了注重发展适应年龄幼小者为读者对象的甜美、机智而快乐的儿童文学风貌。因此,当今台湾,童诗和童话这两种最足以体现儿童文学本质特征的文学样式已成为儿童文学中的主要文体。目前在台湾最活跃的儿童文学作家如林良、马景贤、林焕彰、谢武彰、陈木城、方素珍等都是从事这两方面创作的。

      但以海峡彼岸的中国大陆而言,作家们虽然同样注重描写现实,而且从理论研究上比较注重儿童文学中按读者不同层次分为相互衔接的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部分,但在儿童报刊、文学批评及出版等各个环节上,却表现出过分看重少年文学而轻视幼年与童年文学的倾向。于是,两岸儿童文学就因目光“向下”和“向上”的不同,在题材内涵与艺术风格上也表现出两种迥然不同的发展态势。如在主题题材的提炼与兴趣上,台湾注重儿童情趣的采撷和生动的描绘,大陆注重儿童性格磨砺的刻划;台湾注重母爱的颂扬,大陆注重少男少女内心世界的剖析;台湾注重回归大自然的抒写,大陆注重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台湾注重对孩提天真生活的描摹,大陆注重少年渴求成熟,渴求男子汉精神的揭示……

      在表现手法上,竭力“向下”的台湾儿童文学注重拟人笔法与“鸟言兽语”的运用,注重儿童小说的童话化或寓言模式的营构;而“向上”看的大陆儿童文学,则注重于少年小说对于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的细微表明,注重作品的纪实性风格及其艺术框架的处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