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成一个村庄,谁要分享世界幸福,谁就必须打开大门,学会同别人合作。 ——题记 世纪之交,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汹涌澎湃。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成了我国繁荣昌盛的必由之路。“入关”是本世纪留给中国人最后的一次机会,中国能否走入国际,就看这一步如何选择。 “入关”意味着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经济将纳入国际发展的轨道。这一世纪变革,使我们既看到诱人的机遇,也感到无情的挑战。但无论如何,中国都将受到全面影响。 “关”前思索,人们更多地从中国经济体制和国内有关行业的角度分析其中的机遇、挑战及其对策。教育,作为社会的“工作母机”,通过不同规格、素质的人才培养,推动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促进新产品的开发,从而决定国家参与国际较量的综合经济实力。本文就我国经济“入关”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应采取的对策,作一初步思考,以期从新的角度探索教育改革之路。 一、国际化是对中国社会全方位的挑战,教育必须首先接受这次大时空的观念洗礼。 “入关”的本质特征是国际化。尽管国际化的直接领域是经济,但实际效果却波及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政府行为、市场准则,到户籍、法律、价格、股市;从就业、破产、工资、福利,到观念作风、礼仪、服饰等,几乎无所不涉及,可以说,这是对中国人的一次观念大洗礼。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工程,它决定着未来人的形象,影响着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未来,所以,必须首先接受洗礼。从教育观点、培养目标、教育结构,到教育过程等都应体现国际化的要求。很难想象,一种分兵把守,拒敌于国门之外的自然经济思维和教育体系,能造就出融入世界经济海洋,按国际惯例办事,学会与他人合作的国际化人才。这也正是邓小平教育“三个面向”的伟大意义和重要性之所在。 “入关”给中国经济带来机遇和挑战,同样也给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难逢的历史契机。我们必须以此为促动点,大力度全面改革和调整中国教育,培养出适应国际化需要,具有强烈的市场观念、经营观念、质量观念、竞争观念、服务观念、效益观念等各级人才,使教育真正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成为中国人畅游“关”中的基本保证。 二、产业结构的优化,呼唤教育结构的调整和人才素质的提高。 经济生活国际化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客观趋势。中国“入关”首先意味着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分工与协作过程必须要求我国以自身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多边缔约方展开竞争与合作,于是,产业结构优化变得迫切而必要。尽管关贸总协定有“幼稚工业保护例外”,但我们终不能“保护落后”,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就目前来看,我国至少有四类企业将处于停产、转产,甚至倒闭的状态:1.重复生产、重复建设的企业;2.缺乏规模效益的企业;3.生产落后,质次价高的企业;4.长期受计划体制保护而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的企业。“入关”不仅冲击我国的具体企业,而且对整体产业结构也提出新的要求,贸易结构也需进一步优化。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以内需为后盾的出口导向战略。“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更突破了传统的货物贸易谈判格局,首次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列为新议题。这样,我们必须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中国企业要尽早树立国际意识,制订国际化战略的具体对策,走跨国经营之路。 在产业结构的优化中,教育结构也应作相应的调整,在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包括校内和校外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尤其要构建终生教育体系,使校内、校外和企业内的教育协调发展。有针对性地发展各类与国际惯例一致的专业,密切配合“入关”后的经济运作。目前,我国的教育结构、人才结构仍不够合理,劳动者素质相对低下。第三次人口普查表明:在工业劳动者中,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78%,其中文盲、半文盲7.1%,高中20.4%,大学毕业仅占1.6%。机构行业中,目前有60%的工程技术人员对采用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不适应,有23%左右对引进新技术和进口设备不适应,有45%以上对电子计算机等电子技术不适应,有12%左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与岗位要求不适应。在这一情况下,我们要通过教育结构调整,重点培养下列高素质的专门人才,以保证我国顺利入关,得到益处,获得优势。 1.熟悉市场经济的管理人才。中国经济入关,要参与国际竞争,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出来的经济管理人才,大部分的思维模式、经营策略都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现代企业制度的兴起,更需要专业化、技术化的经济阶层出现。因此,我们要建立健全旨在专门培养和训练现代经理人才的教育培训机构,不断形成和壮大我国现代化、国际型的经济贸易管理者队伍。 2.技术熟练的科技应用型人才。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实力的较量,关键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在于大批量优质新产品的开发。据1991年统计,我国科技投入中,用于消化、吸收、创新和用于技术引进的投资比例为1∶16。如果这种简单甚至重复引进的局面长期存在,只能跟在人家后边跑,无法真正实现企业国际化。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技术与工程教育,培养出大批应用型人才,使其在技术引进的过程中,创造出国产化的优势产品,最终走向产品与技术资本的大规模出口,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这也是日本、韩国、巴西等国“入关”后走向成功的共同道路。尤其典型的是日本“入关”后汽车工业对美技术转移战略。起初,日本汽车业打的是“世界牌”,后来逐步从依靠引进零部件、技术,过渡到国产化,最后达到大规模出口的目的。实现这一战略转移的一个重要秘密是日本有一大批技术熟练,富有创造性的各类科技开发和应用人才。他们在技术消化、吸收和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使日本的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高素质的外贸人才。道理很简单,“入关”是一场国际贸易战,因而组建和培养一支懂外语、法律、外贸、金融、技术的高级外贸人才队伍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