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比较教育危机之我见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卫东 武昌湖北大学生物系

原文出处:
比较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中国比较教育的身份危机①

      比较教育在中国已经作为一门学科存在了,但是,作为一门学科的最基本理论问题,诸如,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如何?比较教育研究的目标是什么?比较教育研究对象、范围又是什么?等等,则众说不一,出现了所谓的比较教育在中国的身份危机。

      比较教育是什么?当前比较教育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几乎无不与定义问题相关,搞清定义问题,无疑会促进比较教育学的发展。

      在当今世界,对比较教育学不同的定义,主要来自比较教育的两大主流流派,即实证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实证主义代表人物是美国比较教育学家诺亚(Harold.J.Noah)和艾克斯坦(Max.A.Eckstein),他们认为,比较教育是发现在教育和社会之间的恒定关系的跨国方法;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和社会间的关系,主要研究方法是所谓“科学的方法”——应用定量的方法和经验的方法,他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进行概括、发现教育与社会间的普遍的关系法则。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比较教育是一个获取有关外国学校的知识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学校制度的过程,这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马林森和埃德蒙·金。

      我国比较教育学者对比较教育的定义问题尚未展开广泛的讨论,从已出版的几本比较教育学专著来看,给比较教育学所下的定义也可分为两类。

      一类可称为“偏向一派”。吴文侃和杨汉清教授在其主编的《比较教育学》中提出:“比较教育学是以比较法为主要方法,研究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及相互关系,探索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的一门教育学科”。高如峰、张保庆主编的《比较教育学》认为,“比较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通过对不同空间或时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似性、差异性以及对其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的比较分析,探讨并揭示不同空间或时间之间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原理和趋势”。这两部专著中关于比较教育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即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与实证主义对研究目标的表述相近。

      另一类可称为“综合两派”。王承绪、朱勃和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比较教育》指出,比较教育是用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当代外国教育理论和实践,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发展趋势,以作为改革本国教育的借鉴。成有信教授的《比较教育原理》则定义为:“比较教育学是把比较的方法作为它的主要方法,去研究当代世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各种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问题,揭示影响它们发展的最主要的条件和因素,找出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并作出比较性评价,探索问题的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以作为改进本国教育借鉴的一门教育科学”。这两部专著实际上是综合了国际上两大流派的主张,既强调找出教育的普遍规律,又提出最终目标是借鉴和改革本国教育。

      上述四种定义均提出“比较的方法”。然而,学科的研究方法不过是研究的工具,只要有助于认识所研究的对象,任何方法均可采用。研究方法并不反映学科的本质特征,象比较法作为一种基本的科学的逻辑方法,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科均被广泛应有。显然,它不适合用于给学科下定义。而研究内容,实质是研究目标体系的分解,或者是研究目标在一定层次实现具体化或者是研究目标的分期具体化,也不宜用于定义,否则,使定义显得繁琐。

      一门学科的简练、科学的定义,要阐明本学科的本质特征,在定义中主要应明确两个方面:①学科的研究对象、范围是什么?②学科的研究目标是什么?然而,这两个方面也正是比较教育学领域争论不一的问题。研究对象、范围、目的不统一、不确定,与比较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否成熟直接相关,谈不上是比较教育的学科特色。研究对象、范围、目标等不确定、不明了,是比较教育身份危机问题的症结。

      二、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生存危机

      学科所拥有的著作、论文及期刊的数量和质量是显示该学科学术性、理论性的窗口。北京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编辑出版的《比较教育研究》是我国最主要的宣传比较教育的专刊。笔者将四年来《比较教育研究》(1992年以前刊名为《外国教育动态》)所刊登的论文分析归类,其结果见附表1。

      表1 《比较教育研究》发表论文的研究对象国统计表(1990-1993)

      1990 1991 1992

      1993合计 所占%

      西方发达国家 70.4

      美国22

      27

      2231 102

      苏俄*

      21

      113 5 40

      日本6

      121011 39

      英国967 13 35

      德国544 6 19

      法国341 5 13

      加拿大 431 2 10

      其它10

      712 1342

      发展中国家9.6

      印度 21 1 1 5

      泰国 21 2 5

      菲律宾

      23 5

      其它 4712 3 26

      中国**

      2710 18 37 8.7

      世界*** 867

      2 23 5.4

      亚洲四小龙及澳门 546

      4 19 4.5

      大洋洲

      123

      6 1.4

      总计103 103 103 117426100.0

      注:

      * 前苏联与现在的俄罗斯合称;

      ** 以中国教育为研究对象或进行中外对比;

      *** 研究对象国分布于世界各大洲,或明确指出为世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