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Bandura,1977)的社会学习理论把人类行为的控制因素区分为决定行为的先行条件和结果条件,作为行为的先行条件,“期待”这种因素引起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自我效能期待是期待的一种,近些年,由于这个概念在预测和改善人类行为方面的有效性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重视。 一、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含义 班杜拉(1977)重视人类所具有的“期待”的功能,认为期待是知识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他进一步把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结果期待是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期待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自信。“人即使懂得某种行为会产生某种结果,但如果怀疑自己能否完成所必要的行为,则这种信息(结果期待)也不会影响行为。”“被知觉到的效能期待不只是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期待,决定努力的程度和面对困难的忍耐力。即,被知觉到的效能期待越强,越倾向于做更大程度的努力。”(班杜拉,1977)进而,他把知觉到的效能期待称为自我效能感。 以前,有Seligman(1975)及Maier(1976)等的习得性无助模式(leaned helplessness moclel)和罗特(Rotter,1954)的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概念,但这两个概念着眼于行为和结果的伴随性的认知,它们基本上相当于班杜拉的结果期待概念。班杜拉把效能期待和结果期待作了区分,指出为了预测人类行为也必须考虑效能期待,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当然,效能期待和结果期待的关系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讨。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 班杜拉与他的同事及学生对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作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在一定的条件下自我效能感能够发生变化,而自我效能感的变化会引起行为的改变。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五种信息源: 1.行为信息 这是指学习者过去的亲身经历,它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个人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经历获得关于自身能力的知识,因为依靠自己的经验得到关于自身的知识最可信赖,所以它是自我效能感的最强有力的信息源。成功的经验使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反之,则易使人对自己丧失信心。 当然,这种关系不一定能经常成立。成功、失败的经验对预期的影响与所处的条件有关,例如,最初的失败会使以后的自我效能期待显著降低,但是,经过多次成功之后,即使失败也不会产生强烈的消极影响,反而会促使人作进一步的努力,面对课题的坚持性增强,经受这样的磨炼后技能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成功、失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发生影响,与人对成功、失败的主观解释有关。一个多次经历成功的人自然会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对自己行为有效性的评价必然会高,反之,则会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的有效性抱有较低的期待。并且,这种对自身的主观知识还会泛化到其它情境中去。还有一些因素,如个人的行为监察特征,也会对自我效能感发生影响。不同的人在完成不同的任务时会记忆、观察自己经历的不同部分。过分注意自己行为负的方面,往往与较低的自我效能相联系。相反,对自己行为有效的侧面的选择监控,提高了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可能性。前者的解释过程主要是对失败进行归因的过程,而后者则涉及选择注意、记忆等的认知及元认知过程。 除此以外,任务的难度,个人努力的程度,外界援助的多少都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建立。如果任务很难,或个人没有付出多少努力,或外援很少,这时的成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而失败也不大可能使之降低。若任务简单,或费力很大,或外援较多,这时即使成功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也不大,若失败则会使自我效能感降低。 2.代理性信息 个人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知识。一个人看到他人取得成功,他会说服自己应该怎样做。这种认识是通过将他人与自己进比较形成的。即,在进行效能感评价时,人有时会借助于和以往示范者的类似性比较,以及在新的场合中从示范者那儿得到的信息来推断自己的能力。所说的类似性除任务外,还包括示范者的熟练度、忍耐力和专长等方面的相似性。 当一个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成功时,他会增强对自己的信心。相反,当看到一个与自己具有类似能力的示范者,虽然经过巨大的努力,还是失败了的时候,他也往往不会对自己的能力有高的评价,他付出的努力也将不会太多。 上述代理性经验是观察模仿获得的,这种信息比个体的行为信息缺乏可信性。它对具有外控倾向的人影响较大。 代理性信息对儿童的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还通过另一种方式,即学习者通过从示范者那儿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方法、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以增强自己行为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学生观察老师讲解习题就是这种情况。 3.言语劝说 他人的言语暗示,能使自己相信可以做从前不曾做到的事。然而,这种言语劝说与自身的经验没有联系,因而,对自我效能期待的效果较弱。并且,由言语劝说形成的效能感,在面临困境时也容易消失。而且,言语劝说的效果还要依劝说者的可信性、声望和专长而定。劝说的内容如果得到了一致公认的评价,或被劝说者已具备足够的相信此种劝说的理由,那么,这种劝说对自我效能感的作用较大。反之,如果劝说者不可信,或劝说内容与自己的经验不相一致,就不可能产生好的劝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