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382/j.cnki.1000-5560.2015.02.001 现代社会倡导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性为本,尊重人性、发展人性和完善人性。这种人性化的过程与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二者具有内在的质的统一性。“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教育必然蕴涵教育人性化的价值诉求和实践取向。学界对此问题的探讨尤为深入,然而,从正反两方面透视这种教育价值,从多视角、深层次透视教育的人性基础及教育人性化的价值,则还有发展的空间,为此,我们必须厘清教育人性化与教育反人性化、教育非人性化、教育弱人性化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准确把握教育人性化的现代意蕴,使教育人性化价值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避免偏离以人为本的教育目的。基于“任何一个最初的、最直接的概念在自身中都包含有对它自己的否定方面,每一个概念都既是它自身又是别一概念”,①以教育人性化这一概念为“参考系”,考察教育反人性化、教育非人性化及教育弱人性化三个概念之内涵、特征及界域,尤为必要。 一、“教育人性化”分析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生活总体上是实践的,社会只有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向前发展,“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创造了社会历史,也创造了人本身,实现了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内在统一。人从观念中的目的开始,经过围绕目的的认识活动和趋向目的的实践活动,最终实现目的,充分展示了人的活动使人的目的由观念变为现实的这一手段功能。在社会发展中,人通过社会活动创造价值,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需要,从而显示出自己的手段价值。在这一过程中,人二重化为目的和手段,人本身是目的,人的活动则是手段。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这里需要强调,人二重化为目的与手段时,人也是目的与手段的根据。由于人性是设定目的、使用手段和达成目的的根源,所以人性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以人性作为依据,从正反方面分类,目的又二分为合人性的目的与反人性的目的;手段又可二分为促进人性发展的手段与阻碍人性发展的手段。所以,实现人的发展的活动更应该是合人性(发展)的目的与合人性(发展)的手段的统一。 现代社会倡导“以人为本”,不仅包含“为了谁”的价值内涵,而且包含“依靠谁”的深刻内容。如果仅强调为了人,而不强调依靠人,“人是目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法实现;反之,如果仅强调依靠人,而不强调为了人,人就失去了人之为人的价值,变成了他人、自然和社会的奴仆,更谈不上以人为本。然而,这些人的活动都必然以人之为人的根本——人性——为基础。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人是目的与手段的有机统一,也要坚持人是合人性(发展)的目的与促进人性(发展)的手段的内在统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当我们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时,要奠基于教育实践活动之上,把“为了学生的发展”与“依靠学生的发展”这对主要矛盾牢牢地抓住,即将学生二重化为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的根据,也要深刻洞悉到人性是学生发展的内在的、根本的基础。故此,以人性为依据,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分别二分为合人性的教育目的、反人性的教育目的和促进人性发展的教育手段、阻碍人性发展的教育手段。其中,当教育活动实现了合人性的教育目的与促进人性发展的教育手段有机统一时,我们将这种类型的教育称之为“教育人性化”,即教育的人性化(目的)与人性化的教育(手段)相互统一。 所谓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依据内部、外界条件和主观需要而提出的行动目标,即事先存在于教育主体头脑中的预期的结果;所谓教育手段,是为实现教育目的,教育主体所使用的工具、操作方式及方法,是教育主体在其对象性活动中的“行为—作用体系”③。教育目的与教育手段的区别,主要表现为:首先,教育目的是主观的,教育手段是客观的。在对象性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者通过客观的教育手段,将教育的主观意图传导给教育对象,以满足受教育者的主观需求。其次,教育目的必须服从教育规律,即人(人性)的发展规律与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凭借教育手段,支配这种规律,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教育目的绝是随心所欲提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的内外部条件所允许的程度,否则,它就不是现实的目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手段又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没有无目的的手段,也没有无手段而能实现的目的。目的与手段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人们的教育活动之中。一定的教育目的,要凭借一定的教育手段来实现;而教育手段,首先应立足于教育目的,若无一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手段就不成其为教育手段。当然,若无一定的教育手段,教育目的定难实现。 基于上述讨论,我们尝试以人性为“支点”,从正反两方面去考察人性与教育目的、教育手段之关系。具体而言,以人性(发展)为“常模”,以教育目的、教育手段为分类指标,以教育类型为表现形态展开分析。我们认为,教育人性化有四种表现类型:第一,教育人性化型,即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以学生为本,以人性为根据,既遵循人性的生长、发展规律实施教育,又能够促进人性的生长和发展。凡此,才能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之中实现“以生为本”与“以人性为本”的内在统一,才能通达教育人性化之目的。第二,教育弱人性化型,即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虽然符合人性的生长和发展规律,但为之服务的教育手段阻碍人性的生长和发展。简言之,教育手段削弱了教育目的的实现。第三,教育的非人性化型,即在教育活动中,虽然教育目的背离人性的生长和发展规律,但为之服务的教育手段促进人性生长和发展。其实质是教育目的脱离人性,即使教育手段符合人性,也难以避免教育的非人性化趋向。但由于教育手段的“阻力”(与教育目的对立),限制了教育目的完全背离人性程度。第四,教育反人性化型,即在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背离人性的生长和发展规律,教育手段也阻碍人性的生长和发展。这样的教育完全逆人性生长和发展方向,必然导致对人性的“重创”,因而也是最违反人性的、最低水平的教育形态。教育人性化这四种类型之间又有内在的联系,比如:教育非人性化中的教育手段,如果发生改变,而教育目的不变,可能降低甚或改变为教育反人性化水平或性质;反之,教育非人性化中的教育手段不变,而教育目的向符合人性改变,教育非人性化会上升成为教育人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