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文系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一部分 【内容摘要】教材的心理化是教材科学化的标志之一,它包括编制与教学两个部分。探究编制教材和教学教材中的心理化问题,使教材向科学化的方向前进,是教材心理化的主要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观念和操作方式两个形态。 一、问题的提出 教材作为学校教育三大建设之一,在中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有着巨大的影响。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问题,每一事物都有其不同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性,这是其它事物的特性无法代表和替代的。就教材而言,其基本功能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按课程标准供师生活动的知识材料,它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反映形式,因此教材的基本特性是教学性,它是贯穿于教材建设中的核心灵魂,规范并制约教材的其它特性,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必须通过教学性来得以体现。 教材与各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各学科教材的知识体系必须基本上符合各学科科学知识的体系,在这个意义上讲,学科知识体系决定其教材的知识体系。但二者毕竟有所区别,因为前者表明人类探索认识自然界和社会的广度与深度,以一种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形态存在,而后者则负有教授给下一代的任务。因此前者只注重知识的逻辑编排,而后者则必须寻求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习者心理顺序的统一,为此需要探讨编制教材和教学教材中的心理化问题。 二、心理学视野中的教材问题 从心理学(主要是学习心理学)角度看待教材,并从编制教材和教学教材二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所组成的系统来考虑心理学问题,以此使教材向科学化的方向前进,这是教材心理化的主要目标,其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观念和操作方式两个形态。 (一)教材的特性和功能 自从教材问世以来,传统的教材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它坚持认为教材是“知识的仓库”,强调教师通过教材将学科知识详尽地向学生传递。为此,教材的编写显得比教学教材重要,尤其是在专制统治时期,师生均是教材的奴隶,教材反映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及其主流文化。故教材的编写特别强调资料罗列的详尽性及严谨性,叙述形式是单一的,其中描述性及结论性的内容占主导,倾向于照搬学科的基本结构,编写教材的视角多从教的角度出发,成人化色彩浓厚。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教材的心理学基础较为薄弱。 随着教育心理化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再加上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因素,现代教材观有了较大转变。它认为,教材是完成教学目标,发挥教学功效的学习资源和课程材料。其中,教材编写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发展、心理学发展及信息工程的特别学问,特别是60年代发达国家掀起的教材改革,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教材设计模式,教材的知识逻辑顺序与心理逻辑顺序的结合水平日益提高。 在现代教育观念中,教材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学习资源,其全面而准确的内涵应是“教学材料”,不仅包括“教学什么”,也包括“怎样教学”。教材编制的策略多种多样,既有直线式、圆周式,也有阶梯式和螺旋式。教材的类型也日益丰富,既有传统的教科书,也有现代的多媒体多功能组合教材。同时,传统的“教学教材”观念日益为“用教材教学”意识所替代,重新确立起教师、学生、教材在教学系统中的关系。上述变化是教材建设的教学论基础、心理学基础、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不断发展和有机结合的结果。 由于教材性质的变化,引起教材功能的新变化,其功能和作用也为人们重新认识。教材作为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决定和影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与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因素。它作为解决教学矛盾的特殊知识载体,具有内容的科学性、经典性及先进性,内容结构的规定性和渐进性,实践基础的综合性,完善过程的反复性,表达方式的易懂性等。由此分析教材的多重功能,显然具有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品德、启迪智力和训练能力等多方面的作用。 (二)心理学与教材的关系 早期的教材,是以“讲义”或“教本”的形式存在的,主要作为教师教授活动的依据,有时作为“备忘录”而存在。当时教材的编制主要取自成人的视角,为教而设计。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印刷技术的进步,讲义渐为教科书所替代。教科书作为“课本”,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依据,不再成为教师手中的垄断物。也由于学生学习的需要,人们在编制及教学教材中开始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结合儿童的经验与兴趣,联系儿童的生活。中外学者均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这个变化,如我国的著名儿童读物“三、百、千”,夸美纽斯编制的《世界图解》,它们之所以影响广泛,就是适应儿童发展水平,按儿童心理逻辑顺序编制教材,真正反映儿童的认知特点及认识能力。此后,随着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及教育心理化运动的深入,更加推动了教材的心理化。 在19世纪末,传统教材观受到新教育派和进步教育派的挑战,它们宣传“儿童中心主义”,号召为儿童编制教材,让儿童在活动中主动学习教材。教材心理化是它们共同的主张。在这方面以杜威为最典型。 杜威的教材思想分见于《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芝加哥实验的理论》(1936)、《经验与教育》(1938)等著作中。其主要观点是教材心理化,认为这是解决教育过程中儿童与课程矛盾问题的正确策略。教师在教学中所考虑的不限于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与生长中的经验相关的因素,如此可以使教材与儿童的经验相结合。为此而设计活动中心式教材和生活教材。同时,他认为,教材把经验加以系统化,其结果并不是与生长过程相对立,“逻辑的并不是注定反对心理的”,而且教材与教法的心理化应是同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