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国外学到不少科学的教学方法,但总的看来,仍未脱离灌输式的窠臼。其中有种种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忽视了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美育又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艺术教育。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已不再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灌输式教育,也不是鼓励学生自由发展的园丁式教育,而是一种兼顾知识和发展,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融合式教育。 关键词 美育 整体施教 教师中心主义 学生中心主义 活动中心主义 灌输式 园丁式 融合式 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我国的传统教育虽有其特长,但与目前改革开放的形势相比,已显得观念陈旧,方法落后,弊病众多。人们期望教育改革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使它跟上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大潮,迈入世界先进教育之林。然而遗憾的是,尽管教育专家们已经设计了不少教改方案,提出了无数改革措施,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财力,现行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病仍然有增无减,问题的关键究竟在哪里? 本文认为,现行教育有许多弊病,但其病根却是一种顽固的灌输意识。教育中的灌输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个特定阶段后的产物。众所周知,现行教育是紧跟近代科学的脚步发展起来的。当现代科学进入越来越精细的分科阶段,当精细的分科研究达到较先进的水平,使现代人觉得自己能用科学知识控制世界和自身时,教育专家们就越来越觉得,教育的天职就是将这大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尽快地教给学生。他们认为,“尽快”传授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给科学知识树立无上权威,并以强迫的方式,让学生无条件的记忆、模仿、服从和坚信它们。然而遗憾的是,这种灌输式教育强调了知识的灌输和吸收,却容易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谁都知道,在这种教育中,教师教的知识多数来自教授专家编写的课本,课本中的知识又来自各种科学杂志和科学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教师的教学滞后于研究、创造和发明等。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被动地位(如知识面狭窄,职责单一,视野封闭等),被动的教师必然教育出被动的学生。一个失去积极进取和独创精神的学生,考分再高,也不完美。概括起来,灌输式教育对学生的危害有下列几种: 第一是将一个本是完美的整体的学生分裂。分科施教逼迫各科教师各行其事,互不通气,使他们轻则各自独立,互不联系;重则各不相让,互相争夺地盘和权益。学生本是一个完整的和有机的活人,此时却遭受到“五马分尸”的教育酷刑:每科教师都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用于自己教授的课程,每科教师都在抢占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受撕扯之苦,越来越厌恶学习生活者有之,精神忧郁者有之,视教师和家长为阎罗者有之,离家出走和自杀者有之,造成教与学的对立。在这种分科教育中,教师们既不能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整体”,也不能把各科知识看成是一个“整体”。他们不知道,只有照顾到这个“整体”,“部分”才有资格存在;只有照顾到这个“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才能形成一种微妙的和血肉相连的关系。这种分科施教造成的紊乱,就好比全家人喂养一个宠物,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喂它,爷爷奶奶刚喂完它牛奶,爸爸妈妈就紧接着喂它鱼肉,鱼肉尚未吃完,哥哥又给端来了罐头,弟弟还端来了水果……吃不下,最后就像填鸭一样把食物强塞进嘴里。 灌输式教育的第二个恶果是教师中心主义造成的学生素质的下降。这种拔苗助长式的加速施教必然激发出一种“分数第一”和“升学率第一”的倾向。为达此目的,最基本的做法就是树立教师的绝对权威:只有教师高高在上,才能形成灌输必备的“落差”和“势能”。结果,教师成为课堂一切活动的中心,学生的一切行为必须围绕着这个中心转。学生总是扮演被动接受的角色,总是看老师的眼色行事,长此以往,就彻底失去了自我感受、自己加工信息、自己主动创造的能力,一辈子都要靠现成的“养料”过活,结果是得到了知识,却降低了创造素质。 灌输式教育的第三个恶果,是使学生丧失了感知和直觉能力。人人都知道,当给一棵树浇水时,决不能往叶子浇,也不能往枝上浇,而是往根部浇。只有把水浇到根部,它才能携带营养周流树的全身。现行教育所犯的错误,恰恰是把水浇到叶子上。例如,在灌输式教育中,每一学科都集结了大量抽象的原理和公式,即使是语文,也有学不完的语法和单词。学生在接受这样的知识时,只能用记忆和思考功能,而很少用感知功能。感知功能受到长期搁置,就渐渐封闭和退化。本来,一个人在学习任何东西时,就要有一个顺序,这就是,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去感知,然后通过活动和实践去证实,最后是对其整个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这就好比浇树,水分和养分只有通过根部才能进入树干,最后进入树冠。可我们的教育却完全忽视了这一最简单的原理,它急功近利,竟然省略了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直接施行第三步。当学生的感知能力渐渐枯萎时,其整个身心的全面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灌输教育的第四个恶果是表演意识造成的弄虚作假。由于这种教育追求高分数和高升学率,就不自觉地养成教师只对上级和名誉负责,而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负责的习惯。为了得到名誉,有些教师不惜教导学生弄虚作假,有意地背叛教育的真义。据有些国际友人反映,他们考察中国教育时,每到一处,都好像在看表演。从小学生背着手笔挺地坐在课桌前的姿势,到教师上课前的开场白;从老师的背诵式的讲解,到学生一字不差地回答问题;都好像事先经过了精心的排演。在这样的表演中,学生和老师之间平等、轻松、自由的对话机会被完全剥夺了,独立思考和创新活动的余地没有了,人人被迫去扮演不适合自己本性的角色,学习和生活成为一种被动而痛苦的事情。 灌输式教育的第五个恶果是为保住少数几个所谓“尖子”,而牺牲多数。由于这种教育的教学成果总是以分数和升学率衡量,就有了对“尖子”和“处理品”的严格区分,如“尖子学校”和“普通学校”、“尖子班”和“普通生”等。这里的所谓“普通”,就是无希望,不值得下功夫培养。这种非好即坏,非尖即钝的两极划分,等于是对父母和教师的灌输行为火上浇油。然而即使是“尖子”,也多有虚假的成分。家长的脑海里先设定一个“好孩子”的模子,用来作为衡量孩子的一言一行的标准。为了迫使孩子达到标准,他们一只手拿着鞭子,一只手拿着奖品。当孩子的行为符合自己心目中模子时,就给以奖品;当孩子的行为违背了这种模子时,就挥起鞭子。就在这种软硬兼施的监督之中,儿童一直按照一种父母设定的模式发展着,从小就只知道按家长和老师的教导,去画画、讲故事、弹琴、写毛笔字、跳舞等等。这样可能会使学生认定正确方式只有一种,即老师或家长“教”的那种,除此之外的一切可能被他认为非错即丑。其结果使儿童失去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自在的和全面发展的少年时代,还可能形成不善于创造的思维定势。此种教育不仅损害了多数普通生,也损害了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