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1996—01—08 本世纪末尤其是本世纪下半世纪来,人类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但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并遇到了极其严重的挑战。由于“教育能有助于实现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繁荣而且生态更加良好的世界,同时促进社会和经济、文化的进步,倡导宽容精神和国际上的合作”,因此,教育被国际社会所选择以用来解决全球问题、迎接跨世纪挑战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于是,扩大教育对象以至全民的全民教育作为全世界在本世纪末的最后目标于1990年3月在印度召开的“全民教育世界会议”提了出来,成为世界各国必须共同承担的历史责任。为了更好地理解全民教育并使之成为全民自觉遵循的目标,我们有必要对全民教育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等加以了解和讨论。 一、全民教育的背景分析 关于全民教育提出的背景情况,我们可从个人、社会或国家及世界发展这样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当然也可从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及个人成熟功能来分析,但前者的层次更明晰,故我们取前者。 首先从个人发展层面看,全民教育既是使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实现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又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平等,社会平等的核心是人的平等,而人的平等首赖社会能给予他们平等的教育,可以说这即构成了全民教育的最重要的具有政治含义的理论依据。法国认为:“如果学校本身不能消除标志着儿童与青年生活条件的不平等,那么它就应当对机遇均等作出贡献。”[1]其实这种教育机遇的均等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在包括生活条件在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不平等现象。18世纪的英国教育家对此早就断言:“人与人所以千差万别,均是由于教育之故。”大量的调查业已证明:生活在社会低层或贫穷线上的大多数人,或是文盲或是受教育不足者。正是此因,美国强调:“要保证平等的智力机会,因为美国人总是相信教育是成功的成人生活的关键,及摆脱贫困的一条较有把握的道路。”这与我国早年提出的“治穷先治愚,治愚办教育”思想毫无二致。法国教育部在1989年4月定稿的《法国教育指导法案》之所以特别强调“教育是国家优先发展的事业”并要求“公共教育事业的构建和组织应面向各类学生”,目的也在于使每个人都通过教育而获得一个公民应当具有的公认的资格,使他们在个性和能力方面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利于进入社会和职业生活,适应社会变化带来的职业和技术的更高要求。 其次,从社会或国家层面看,全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结果,又是社会和国家走出危机、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工业革命后,大工业生产促进了劳动的智化和生产的日益社会化。有人研究估计,在初级机械化生产阶段,劳动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比是9:1,在中等机械化生产阶段两者比重为6:4,在全自动化情况下两者比为1:9。科学技术革命的结果进一步改变了劳动的结构,从而也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文化和技术要求,否则大生产社会因生产者素质低下而受到损害。有人统计过:小学水平可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的43%,中学水平可提高108%,大学水平可提高300%。全民教育正是顺应了现代社会大生产这样一种要求而应运而生的。有人测算“每提高相当学校教育一年的科技水平,平均掌握新技术的速度可加快50%,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人增加6%。”[2]正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认为:“义务教育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普及既不是‘天赋人权’的实现,也不是资产阶级人道的普照,而是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技术文化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发展的必然产物。”[3]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因为教育通过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决定了整个社会或整个民族的命运。为第一个义务教育法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贺拉斯·曼恩指出:“估量科学或文化造福于一个社会,不应过多地着眼于这个社会拥有少数掌握大量高深知识的人,而在于广大人民掌握足够的知识。”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据称引导美国度过了整整一个世纪。美国政府也确实是把全民教育作为缓解社会危机和国家最大的反贫穷计划和经济振兴计划来对待的。为根本缓解贫困阶层和少数民族子女受教育的不平等造成的阶级矛盾和政治危机,为帮助贫穷家庭及其子女从贫穷中摆脱出来以促进国家的稳定和繁荣,1965年美国还专门通过了一个旨在解决低收入家庭儿童接受教育而向地方教育机关提供财政援助的《初等和中等教育法》。“我国是资源小国,经历诸多考验,得以在短期内建成今日之日本,其原因在于国民教育水平和教育普及的高度”。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对日本成功之路的分析,实际上已经深刻地揭示了全民教育与国家富强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们说,全民教育是促进世界文明和共同繁荣的需要。《处在十字路口》的作者罗万·里基塔曾分析过由于科学技术革命带来了技术手段和交流手段的极大发展,而这种发展使世界各部分之间愈来愈容易相互理解并且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正是当今世界出现了“世界变小了”的“地球村落”情况。他认为在这种条件下,一部分人的灾难性的落后状态会使所有人的生活受到威胁。S·拉塞克和G·维迪努对此亦有同样的认识,在他们影响极广的著作《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一书中指出:“人类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遇到如此严重的一系列问题。”之所以说问题严重是因为:“当今世界性问题具有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和严重性五个特征。”[4]所谓普遍性表现在世界的任何一部分或任何地区都避免不了由于科技和经济超度发展而出现的诸如自然资源枯竭或污染等重大问题,也不可能指望在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地区解决这些问题;整体性指当前的社会危机无不涉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所有部门;复杂性表现在诸如地理、政治、人口、生态、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渗透,研究任何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虑到它与其它问题的关系就不可能深入下去;深刻性指一般性的措施已无法根本解决当今世界性的问题,头痛医头,脚病医脚的陈规疗法已难除世界之病根;严重性反映了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几乎都足以威胁到人类未来的存在和发展。由于经济、技术、人口等问题的全球性,因此,解决任何问题已不是一两个国家所能胜任的,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方能使全球性问题得以解决,以使整个人类的利益得到保障。整个世界正处在一种过渡阶段,正在变成一个全球性的社会,这种跨世纪的变化,使得各国各地区更加团结、更加开放、更加相互理解和相互依赖,并共同致力于消灭国际之间地区之间的不平等。在这样一种社会条件下,我们有必要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这样,教育也就不再只是满足个人和国家需要的一种手段了,它还必须回答当今世界问题的挑战。它不仅需要通过全民教育,使贫穷落后国通过治穷先治愚的道路摆脱贫穷落后,逐步向繁荣昌盛过渡,还要通过对人类所有成员施以诸如和平与合作的教育、参与和团结的教育、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教育、同情与理解的教育以培养人们的全球意识并提高世界公民的整体素质。在当今时代,一国教育的落后不再只是一国自己的事情了,因为其教育落后的恶果具有漫延性。就像经济的极度贫困,环境的极度破坏都将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并继而对更大区域乃至全球产生影响。消除世界各国间各地区间的不平等、不稳定,在全球范围内采取一致的行动——全民教育,是不能不走的道路。当然,全民教育的产生不仅来自于个人、社会或国家及世界这样三个层面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来自于观念变化、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为全民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保证。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