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教育改革 促进区域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教育学会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研究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1994年10月26日至29日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代表围绕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一、为什么提出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问题

      (一)我国社会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要求加强对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很不平衡,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即区域与区域之间存在着差距与不同)。这种区域差异性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进一步突出,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问题即如何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等条件来制定符合本区域实际的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切实地促进区域的发展,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为社会学家所关注。

      (二)教育改革的区域化与区域教育改革需要对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问题进行研究。

      教育是一种带有明显时空性的活动,区域发展存在着差异性,教育在不同区域的发展便有不同,譬如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教育与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或不发达地区的教育差异性明显。因此,教育改革必须正视区域发展差异性的特点。为此,有代表提出了“教育改革区域化”与“区域教育改革”问题,指出“教育改革区域化”是强调在制定总体教育改革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区域的因素,因为,教育改革的实际操作内在地要求由各区域来执行,故国家总体的教育改革方案必须在其中的各个区域实现具体化。而“区域教育改革”则是指在区域中所进行的教育改革,这种改革既有可能是在国家总的教育改革指导、调控下的教育改革,又有可能是完全建立在区域自身需要与可能基础上的教育改革。相对于教育改革区域化,区域教育改革的主体地位越来越明显、突出。教育理论工作者必须正视这种发展趋势,加强对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

      (三)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要求重视对区域发展与教育改革问题的研究。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地发展的差异性,如经济上、文化教育等方面在逐渐缩小,但这种缩小具有明显的平均主义影响,牺牲了客观上具有优势区域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采取了正视我国实际存在着的东中西部三级梯度差的梯度推移战略,这种战略在极大地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拉大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发展上的差距。这种差距的拉大引发了一系列新问题,特别是社会心理的不平衡问题。同时,固定甚至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法,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长远目标。区域经济发展如果严重不平衡,也将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从教育发展看,在计划体制下,强调统一性,各地教育发展的差距相对缩小了。但在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与经济上的区域差距相应,教育的区域差距扩大了。同时,过去强调统一性、忽视区域性的做法,使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在转轨过程中表现出来。因此,教育改革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教育怎样适应区域发展的特点,选择切合实际的办学模式?如何缩小教育的区域差距进而促进区域发展差距的缩小等等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区域教育与区域发展是什么关系

      关于区域教育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与会代表们一致认为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区域发展状况,如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状况、文化传统以及区域政治等对区域教育的发展起着制约或促进作用,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决定着区域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进行区域教育改革,必须对区域的各方面特点进行全面的把握,脱离了区域经济、文化背景进行区域教育改革是难取得理想成效的。区域教育尽管依存着区域发展状况,但它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这种作用有多大,一种意见认为教育对区域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们以日本的发展为例,并指出当前许多省市提出科教兴省、科教兴市的战略即是明证。另一种意见认为区域教育对区域发展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只是一般的促进作用,有时候这种作用还不明显,甚至某一区域教育发展的成果在另一区域显现作用。譬如内陆地区的教育从应试教育的角度看,其水平并不很低,但对其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相反培养出来的人才流向了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这里便有一个如何根据区域发展实际选择教育发展模式的问题。因此,有代表提出区域教育发展水平与区域发展水平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相应的关系。如经济发达地区按一般原理分析,其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应是旺盛的,但有的地方却不然,如浙江的温州地区对升学教育的要求便很强烈;同样,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对教育的要求也存在着超越现有经济发展水平、片面追求升学教育、学历教育的倾向。

      在研讨区域教育与区域发展一般关系的基础上,代表们还具体探讨了区域发展状况对教师队伍、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投资等方面的影响。区域发展差异性对教师队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影响教师队伍的流动方向、师范生的择业方向、师资队伍的素质水平等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义务教育的影响非常明显,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大中城市根据国家法律规定,普及义务教育基本不成问题,但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总体上讲经济落后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很大,这种差异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的结果,还有区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才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高等学校的区域布局仍然不合理。一般而言,高校的区域布局应与区域的人口结构、经济技术水平、产业结构和文化传统(如民族地区)以及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导向相适应。但高等学校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的格局没有进一步改变,使得在计划分配制度取消后,经济欠发达地区越来越难于得到毕业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区域发展状况对教育投资的影响是本次研讨会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会上主要形成二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区域发展水平,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投资的影响是直接、明显的,或者说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教育投资水平是对等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教育投资多,办学条件则较好;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经济不发达地区,教育投资少,办学条件则较差。另一种观点认为,前一种状况只能从一般意义或教育经费投资总量上讲,而从教育经费投资占国家所规定的财政支出比例来看,我国有不少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的教育投资占财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或超过中央规定的投资比例,甚至超出了发达地区的水平,但由于其经济基础薄弱,这种投资仍满足不了教育发展的要求。影响教育投资,除区域经济因素外,还有地方政府领导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