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整体改革与创建特色学校

作 者:

作者简介:
郑其恭 广州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
教育导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学校整体改革是创建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而创建特色学校则是学校整体改革内含的目标。笔者认为,为了把已经开展并取得较大成效的学校整体改革引上一个新的阶段,很有必要把创建特色学校的问题提出来,以它作为学校整体改革的总目标。本文拟就学校整体改革为什么必然会导致特色学校的创建,以及在学校整体改革中如何创建特色学校等有关问题略谈浅见,以就教于同行的专家、学者。

      一、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整体改革的题中之义

      创建特色学校是学校整体改革的题中之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学校整体改革是在教育论和方法论统一指导下的一种教育改革实践活动,教育论指的是指导改革的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方法论指的是辩证的系统理论和方法,这是所有从事学校整体改革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正是由于有了这一共识,本来是争论不休的关于学校整体改革概念的界定,才取得了比较一致的看法,如下面引用的概念还是为大家所接受的:

      “学校整体改革是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为指导,运用辩证的系统理论和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学校教育系统诸要素、各层次的关系,组合成优化的系统结构,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使全体学生在提高整体素质的基础上,个性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改革实践。”(《广州市区小学整体改革的构建轨迹和特色》,载《广州教育》1991年第12期)

      以上概念所揭示的内涵包含着三个基本点:第一,学校整体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国家确立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对一所学校来说,就是要以教育方针为指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它转化为办学的宗旨,并贯彻到学校整体改革的全过程中去,用以统整整体改革的各项举措和活动,保证它在预期的轨道上运作。第二,学校整体改革的方法论是辩证的系统理论和方法。就操作方式而言,就是要依据系统科学“要素—一结构—一功能”的原理,在为学校教育系统配置完备的要素的基础上,着力调整诸要素、各层次的关系,构建起一个与办学宗旨相吻合的优化的系统结构,从而放大学校教育系统的整体功能。第三,学校整体改革的预期目标是实现全面育人,提高全面质量,促进全体学生在全面发展身心素质的基础上使个性获得和谐、充分的发展。概括地说,学校整体改革的实质是: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把基础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以现代系统科学的系统结构原理和方法为操作方式,重构学校的教育模式,把学校办成具有特色的学校。

      可以预测,随着《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贯彻和落实,中小学的教育整体改革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特征之一就是向办特色学校的方向发展。其根据是,重构学校的教育模式,办出学校特色,这是当代各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取向。例如,1991年发表的《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为把美国建成世界最强国而制定的国家六大教育目标之一是:构建新一代的美国学校,这些学校“并非需要另盖校舍和依赖技术设施,重要的是改革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重新设计人际关系和组织结构”。很清楚,这就是通过重新配置和调整学校系统诸要素、各层次的关系,重构现代学校范式。《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明确提出的有关办出学校特色的要求,对学校整体改革向办特色学校的方向发展更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其次,重构学校的教育模式,办出学校特色,也是学校整体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向。广州市第109中学原是一所“薄弱”学校,为了摆脱困境,甩掉“薄弱”的帽子,在广州市教育局及社会艺术界人士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审美教育为途径,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开展学校教育的整体改革。在改革的进程中,该校适时地调整学校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诸因素及各层次的关系,大力培植以教师爱生之情滋育学生尊师爱校的风尚,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创设和谐、奋进的心理环境,借以保证学校改革目标的全面实现。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这所中学终于构建起以艺术教育为经纽带,统整学校教学、教育、管理于一体,发挥学校教育整体功能的“艺术教育特色”的办学模式,显示出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师生精神面貌美,育人方法艺术美,校园文化环境美,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艺术专长不断发展,被誉为“以美育带动学校全面工作的典型”。又如辽宁省实验小学,在多年小学整体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兼收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自主教育、创造教育、合作教育等教育模式的优点,着力构建一个适合当今小学生心理特点,符合小学教育规律,更具有时代特性和学校特色的新型素质教育模式—一个性发展教育模式。类此典型还可以举出不少。

      学校整体改革的深入发展之所以会导致特色学校的出现,这是由学校整体改革的操作方式所使然的。如上所述,学校整体改革的方法论是辩证的系统理论和方法,若从优化系统的操作方式来考察,它的精粹集中到一点,就是“要素—一结构—一功能”的原理。系统论认为,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以某种方式结构而成的具有独特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研究系统、谋求优化系统的整体功能,必须考察应集合在系统内的诸要素是否齐全,以及是否有不应集合在内的要素。但是,结构决定功能,结构合理的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构成要素功能机械相加之和。毫无疑问,教育系统也有这一属性。要特别指出的是,教育系统是一个人造的社会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结构复杂、动态多变的系统。纵向上,它是由教育预测、课程开发与设计、教育和教学研究、教育和教学活动、教育评估、追踪调查等多环节结构而成。横向上,它在校内有教育人员、教育内容、教育设施、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教育管理等众多要素,这些要素又各自成为一个有其独特结构的子系统;在校外又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人口、生态等因素紧密联系。我们所以在学校开展整体改革,说到底就是要落实学校的办学宗旨,发挥学校的整体功能,办出学校特色,实现全面育人。既然,结构是系统整体存在的基础,是要素与要素、要素与整体相互联系的方式,对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劣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要创建学校特色,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功能,就必须牢牢地抓住优化学校教育系统结构这个关键环节。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才把学校整体改革的操作方式—一着力调整学校教育系统诸要素、各层次的关系,组合成为优化的系统结构,作为学校教育整体改革概念内涵的一个基本点揭示出来。

      当然,还应该指出,系统整体的变化、发展乃至优化,是系统要素、层次、结构、环境诸因素对整体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在系统趋向目的、发挥功能的运动过程中都缺一不可。但是,它们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和影响并非是等同的,其中,结构的变化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而且其他因素也必须通过结构才能作用于系统整体。因此,把握系统结构变化的规律,对于优化系统结构、控制系统运作、发挥系统功能具有极大的实践价值。系统结构的变化有哪些规律可循呢?系统论通过考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发现结构出现以下情况会发生质变而导致系统整体功能的改变:第一,要素的增加或减少。系统是由要素结构而成的,构成系统的要素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就不同,因此可以通过对系统要素的增减或更换,来改善和提高系统的功能。第二,要素比重关系的变化。系统中某些要素比重的增大或减少,亦即强化或削弱某些要素在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引起系统功能的改变。第三,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构成系统的要素相同,但排列的顺序不同,系统的功能也就不同。第三种情况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另一种思路:不改变系统的要素,只改变要素的排列次序,也能达到提高系统功能的目的。第四,结构有序度的改变。序含有次第区分、排列先后的意思,既可以表现为层次和比例的关系,又可以表现为前后衔接的连续性。有序是系统得以存在的客观条件,无序就是混乱,会导致系统的崩溃。因此,可通过既改变系统的要素又改变要素的排列次序,使系统的有序性处在最佳状态,从而放大系统的整体功能。在优化系统结构的操作活动中,上面提及的几种方式总是综合起来运用的,如增减系统要素的同时,往往会结合考虑对要素比例关系的调整;如优化系统结构的有序度,实际是多种方式的相互配合、综合应用。类此现象是屡见不鲜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