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此后教育界就教育体制应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改革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其中有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即“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这是一个涉及教育体制改革方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笔者不敢苟同,提出质疑,以期深入讨论。 一、关于教育产业化 主张“教育产业化”的基本含义,是从产业间、部门间实现经济联系的基本方式上提出的。认为教育部门与其它产业部门的经济联系,应通过市场等价交换的方式实现,将教育部门的产品—一到达法定劳动年龄阶段的毕业生,作为商品投入劳动力市场销售,一切劳动力的需求部门和单位,以相应的等价付给教育部门和学校,教育部门和学校获得教育投入,使教育部门和学校进入良性循环,彻底摆脱教育经费短缺的困扰。 本世纪40年代英国经济统计学家克拉克首次将产业结构分为三次产业。第一次产业以农业为主,第二次产业为制造业,第三次产业为一、二次产业以外的经济活动。此后,国际劳工组织和各国政府也都按大体相同的标准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分类。中国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4月对中国的产业首次进行了划分,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一、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其中又分为四个层次;即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教育分在第三产业的第三个层次。这种划分属于社会分工的统计划分,不涉及产业间经济联系的方式,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发展的历史阶段和顺序。如果从这种意义上将教育部门称为第三产业或产业部门,无疑是正确的。 在社会分工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经济中,三次产业之间以及三次产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统一与现代社会经济总体之中。其中每个产业,每个部门在社会经济总体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家,各产业、各部门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著名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曾运用大量历史统计数据,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统计分析。随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第一产业比重(产值与就业比重)下降,第二第三,尤其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在以科学技术为主要推动力的现代经济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正因为此,我国在80年代初期将教育列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教育的发展。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达2.2亿,占总人口的1/6,教职工达千万人,占全民所有制单位就业人数的1/10以上,政府的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12%以上。教育已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说,教育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部门,也无疑是正确的。我国政府在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规范中,其中包括要加快教育产业的发展。 问题不在于教育是否属于三次产业的一个部门,也不在于教育在三次产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在于教育与其它产业和部门间的经济联系,在市场经济下是否应通过市场交换方式实现;或者说,教育的投入是否应通过市场销售它的产出而获得。 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各产业各部门间,在投入和产出,在供给与需求上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联系,甲的投入就是乙的产出,乙的投入就是甲的产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这种经济联系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通过市场交换,即通过其产出的市场销售获得其维持和扩张所必需的投入。以盈利为目的各经济部门就是如此,诸如工业、农业、商业、建筑业等等属于此类部门。另一种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主要是财政再分配实现,其投入通过政府向纳税人征税和财政预算分配获得。一切由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非盈利部门就是如此,诸如政府、国防、安全等部门,教育部门总的来说也属于此类。产业和部门间的经济联系方式还有上述两种基本方式的其它变种,或以再分配方式为主,兼有部分市场交换方式,或以市场交换方式为主,兼有部分再分配方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财产和利益的多元化,教育投入必然呈多元化格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入完全依靠政府拨款的局面已不存在,教育投入多元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其中,政府拨款是教育投入的主要部分,在教育总投入中比重的大小,不同国家、不同级别和类别的教育不尽相同,政府拨款显然属于财政再分配。非义务教育的学费,属于教育成本的分担和补偿,不属于学校教育供给和受教育者受教育之间通过市场的交换。企业、社会团体、居民个人在纳税之外对教育的无偿捐赠也非市场交换。学校举办的各种非教育产业,已不属于教育,而属于盈利的经济活动和部门,其收入的一部分投入教育,但其产出从性质来说并不是教育产出。 主张教育产业化的观点,是要把教育产出商品化,这是对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的误解。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和供给者,一切用人单位是劳动力的需求者,劳动力交换发生在劳动力供求主体之间。需要明确的是,学校并非劳动力的供给者,而是劳动力的培养者,教育所培养的劳动能力属于学生—一未来的劳动者,而并不属于学校。如果教育产出的商品化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毕业生商品化,是一种历史倒退。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只有奴隶社会把劳动者—一奴隶当作商品出卖。因为奴隶,包括奴隶的劳动力都属于奴隶主所有。顺便提一句,在我国报刊报导和劳动人事部门工作中,使用“人才市场”、“专门人才市场”等术语是不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