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同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还就教育支持西部大开发等拟订了政策措施。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明确地提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同时强调“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9日。)这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十五”计划期间我国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深化体制改革以及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指明了方向。本文拟就教育热点问题成因和健全决策机制的问题做一初步分析。 一、我国宏观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取得显著进展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大教育决策,涉及各级各类教育,牵动千家万户,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98年国务院成立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以来,凡制定重大的教育政策,都要求有关部委之间开展不同层次的协商,同时召开研讨会和座谈会,广泛征求教育界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党中央和国务院主要领导人也专门安排时间听取教育部和有关部委的汇报,国家科教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教育问题,共同研究和论证世纪之交我国教育工作的总体思路。在集中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省级政府部门、教育科研机构、学校和社会团体等多方面建议的基础上,最后形成公开的政策文件,在推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学习参考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9页。) 在宏观教育决策过程中,中央政府及教育部要求有关政策研究机构对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成就与现状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同时,密切关注和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分析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差距和薄弱环节,找出困扰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中央政府特邀教育界、科技界、经济界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开展研究,组织专门小组进行专题调研,教育部有关司局、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咨询机构和有关学校陆续提交了近百份专题调研报告和背景材料,为我国确定今后中长期宏观教育目标提供了参考依据。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宏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也对地方政府教育决策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地方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措施时,越来越注意吸取多方面的反映。许多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成立了专家咨询组织,为本地教育发展和改革作出谋划。部分地区设定若干规划方面的专题,公开征集社会各方面的意见。有的地区还在报刊上公布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社会各界、公民个人和新闻出版单位参与教育事业的程度,也比以往更加活跃,起到了舆论监督和社会动员的作用。广播、电视、报刊、信访、计算机网络等渠道更为畅通,公众就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和解决办法展开讨论,逐渐形成共识,也为国家宏观教育决策提供了信息和智力的支持与协助。 二、教育热点问题凸现宏观教育决策环境的重大变化 中央指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2000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9日。)预计在“十五”期间,国家宏观教育决策的环境将发生很大变化,仅从教育热点问题的成因就可以观察到这一趋势的特征。 如果从政策分析角度来看一般性问题与热点问题的区别,一般性问题即日常频繁发生但程度较轻的、涉及技术操作环节或局部的、现有制度易于解决的问题;而热点问题属于由一般性问题累积而成的、现有制度下技术操作环节难以解决的、不频繁发生但是一开始就可能蔓延至全局的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化为热点问题,大多数情况类似于常温水沸腾汽化的过程,也有少数情况类似于面包烤焦的过程,共同的外部条件是加热并且存在着变化“临界点”,但是两者差别有点像“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假设将影响教育系统的一般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基本变量分为四类:(A)教育系统外部体制环境变量;(B)教育系统内部制度变量;(C)政府教育政策变量;(D)其他变量。同时,假设环境变量的变化决定着其他变量(也就是说,先固定环境变量为自变量,暂不判定其合理性与否),并假设教育政策变量C与教育内部制度变量B的变化基本同向,而在暂不考虑其他变量D的情况下,那么,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变化,将导致教育系统的一般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发生程度及技术解决途径的差异。 影响一般性问题和热点问题的各变量之间的关系 内部制度变量B不变化 内部制度变量B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