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五国学生素质教育及其启示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武华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

原文出处:
当代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21世纪,被描绘为人与自然趋于和谐的境地,各国教育发展正在出现令人注目的三大趋势:一是纠正迄今学历化教育制度的弊端,倡导全民终生学习的理念;二是改变传统教育把教学对象作为被动型受信体,激励学习者善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为主动型发信体;三是健全完善“学社联携”(学校、社会和家庭)组织,创建“学社融合”体系,旨在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更多地培养高质量人才。

      为使我国的素质教育也能真正地实现“三个面向”,我们试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对美、英、法、德、日五国的素质教育作些分析比较,以期对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有所帮助与启示。

      一

      (一)美国学生应具备的素质

      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美国学校管理者协会曾约请55位来自教育界、企企界、政府部门以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统计学等领域的杰出专家,组成一个专门委员会,请他们列举出要想在21世纪取得成功的中小学生需要掌握的最重要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专家专门委员会列举的中小学生需要掌握的种种技能,大致可被划分为学业技能、个人技能和公民技能,而且其中许多关键技能是综合性的、跨学科的。

      学业技能大致包括:有助于学生有效进行交际的写作技能;全面的新闻记者和理解技能;数学、逻辑和推理的运用技能;科学知识基础,包括应用科学知识:应用计算机及其它技术的技能;有效地利用技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技能;从事研究和理解及应用数据的能力;对世界历史和世界事务的理解;世界地理知识;外语知识等。

      个人技能和人际技能大致包括:口头和书面交际技能;批判性思维及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自律及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能力;依照道德原则树立目标和评估目标的能力;适应性和灵活性;关键的人际技能如说和听及成为小组一分子的能力;肯定努力的价值,理解工作道德,人人作出贡献和自律;对生活充满激情,树立终生学习的目标等。

      公民技能大致包括:对多文化的理解,包括多样性的洞察力和国际展望能力;调解技能和谈判技能;理解并实践诚实、正直和“一诺千金”;理解并尊重与自己不同者——欣赏多样性;对自己行为高度负责的能力等。

      (二)美国为实现“素质”目标而采取的措施

      1983年《国家在危险中》的报告所列举的一系列“危险的指标”,主要是关于美国学生在学术知识上的种种不足和学业成绩的低下。这种“知识性素质”的不足和低下也正表明了80年代以来美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提供高质量教育或称优质教育。以《为全体美国人的科学:达到科学、数学和技术脱盲目标的2061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后经《美国2000年:美国教育法》扩展为“八项教育目标”,可以被认为是培养学生掌握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必要的价值观念和态度的目标保证,以满足青年学生的教育需要并使他们为适应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这八项到2000年要实现的全国教育目标是:

      (1)使所有美国儿童入学时都作好学习准备;(2)中学毕业率将至少提高到90%;(3)所有学生在四、八、十二年级毕业时, 业已证明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外语、公民和政府、经济学、艺术、历史和地理学科内容方面应付挑战;美国的每一所学校要确保所有的儿童学会合理用脑,以使他们为做有责任感的公民,进一步学习以及为在美国现代经济中从事生产性职业做好准备;(4 )美国学生在自然科学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将达到世界首位;(5 )每一个成年美国人将能读书识字,并掌握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以及行使公民的各种权力和责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6)美国的每一所学校将没有毒品和暴力, 以及未经授权的枪支和酒精的出现;并将提供一个秩序井然有益于学习的环境;(7)全国的教师, 为了继续改进其专业技能并有机会获得教授所有美国学生并使他们为21世纪做好准备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要参加各种进修计划;(8)每一所学校都要促进伙伴关系, 以增加家长在改善儿童的社会、情感和学术成长方面的参与活动。从上述八项目标中可以看到,其中的1、2、3、4项目标直接与学生知识或认知素质的养成相关,而6、7、8项目标则从不同的侧面为实现1、2、3、4 项目标提供了保证。为保证这些目标的顺利实现,美国先后通过立法成立了“全国教育目标小组”、“全面教育标准和提高委员会”、“资助和传播改革办公室”、“全国教育图书馆”等,并成立了诸如“全国教育督导、财政、决策和管理研究所”等5个研究机构。

      至于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美国的学校往往通过其他各种课外活动来实现,如学生俱乐部活动。俱乐部对于美国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使学生有机会表现出他们的组织能力、领导能力、合作精神、关心奉献等。

      二

      (一)从“教育机会平等”口号下“应试教育”到“教育过程平等”口号下的“愉快教育”。

      从二战结束到60年代初,英国中小学教育实施的是一种“教育机会平等”口号下的“应试教育”。以1967年《普鲁顿报告》引发的英国小学课程改革为标志,英国的中小学广泛开展了“愉快教育”。这次改革以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批判了传统小学课程中的分科教学,认为分科教育会打断儿童的思维顺序,忽视儿童的兴趣妨碍他们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提出小学课程应有弹性,教学内容的分类程度及分类主题因儿童年龄、学科内容结构的要求以及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主张小学搞合科教学、主题教学,从语言、理科、数学、环境研究、表现艺术等角度来考虑知识的组织;倡导广域课程,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与兴趣,最大限度地减少严格分科的教学现象;要求教师象顾问那样指导性地鼓励学生学习。在政府的倡导下,在课程专家的支持下,在小学教师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不久设计教学法、主题教学法、合科教学就在英国各小学中开始盛行,小学教育开始全面走向注重学生个性、兴趣发展和经验增长的“愉快教育”轨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