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描绘了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在跨世纪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站在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高度,对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具有时代特征和深远影响的精辟论断。这是十五大一个突出的理论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特别是邓小平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深化对教育的战略地位的认识,对于我们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自觉地以邓小平理论指导教育工作实践,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决定了教育的战略地位教育的战略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无产阶级取得自身解放的有力武器和培养一代新人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消灭三大差别的根本措施。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全面论述了教育与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其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贯穿于人类历史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 教育在人类社会中始终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而“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基础,也是他进行的其他各种生产的基础”(《马恩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2年6月版,第300页)。因此,“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马恩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9月第1版,第195页)。 教育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不仅体现在认识和利用自然资源并使之转化为生产、生活资料,而且体现在生产工具、生产工艺、生产管理的改进的过程中。教育将人类世世代代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加以整理、保存、传递和发展。马克思曾举例指出,学生在一小时之内就可以学会二项式定理,这同最初发现这一定理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是无法相比的。正是教育将前人积累的经验和知识的精华传递给新的个体生命,使之可以尽快地站在前人的肩上,去创造新的历史,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教育通过人的培养和知识的传递与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发生着广泛的、普遍的联系。早在原始社会,人类就通过言传身教来传递经验知识。古巴比伦和古埃及,已有儿童到神殿去学习典籍的记载。古希腊的雅典出现了柏拉图的“阿加德米”和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形式的学校;斯巴达的国家军事化教育更是古今闻名。我国的夏、商、周也有所谓的“庠”、“学”和“序”。到了盛唐,培养官僚的学制和录用官吏的科举制度已十分完备。中世纪的欧洲,教会在各地开设寺院学校,宗教改革推动了庶民学校的普及。学校成为城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艺复兴导致了大批大学的诞生。工业革命后许多国家建立了公共教育制度,使教育产生了质的飞跃。事实说明,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联,先进的教育又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教育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基础性作用。 教育在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中具有全局性的地位。教育是立国之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对于统治阶级意志的贯彻,社会意识的整合,政治法律制度的创设和实施,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增长与社会文明的进步,都起着整体性的促进或制约的作用。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有着极为紧密和深刻的本质联系,对国家或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全局产生着关键性的影响。如我国的汉代太学的发展和察举制度的建立,为汉朝国家政治的稳定、国家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亚洲国家均把教育作为消灭贫困、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和民族文化的全面发展。有关研究报告指出,教育是促进日本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重要因素,“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惊人,为世界所注视。造成此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达。”又如,韩国60年代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也制定了以培养科技人才为重点的教育规划,大力培养科技人才从而保证了经济的起飞。正是由于现代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已从依靠人口数量转到依靠人口质量,从依靠体力劳动转向更多地依靠智力开发,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也愈来愈显著,因此,各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产物,但同时又是人类生产和社会生活得以继续进行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它继承和发展着人类的文明成果;传播、保存、融合、发展着民族的文化;是民族形成、生存及发展的生命机制。教育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对人们的社会心理、风俗习尚、道德规范、文化传统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整个文化建设的基础。中国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发展史表明,教育在形成民族文化心理、凝聚民族精神中有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在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建设高度文明国家中的战略地位更加显示出全局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