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学的终结

作 者:
吴钢 

作者简介:
吴钢 华东师范大学

原文出处:
教育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5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教育学(pedagogy)一词,源于希腊语的教仆(pedagogue),专指照料年幼男孩的奴隶。由于“教育学”是从“教仆”这个词派生出来的,而它又作为关注教育过程的应用艺术,很少受到尊重,所以从词源上看,“教育学”没有深奥的“科学”涵义。在赫尔巴特之前,也确实很少有人把它当作科学,仅将其看作是对教育活动的议论、感想和设想。

      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而确立,是由于赫尔巴特的开创性工作。出于天然的教育禀性和对教育活动的钟爱,他写下了《普通教育学》,认为“通过教育要想得到什么,教育要求达到什么目的,这是由人们对问题的见解决定的。”①也许教育学是为教育者的工作意图提供一种系统说明,并帮助他们掌握传授知识的方法。赫尔巴特并没有具体说明教育学是什么,只是宣称“教育学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其基本概念”②。“假如教育学希望尽可能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而不再有这样的危险:象偏僻的、被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到外人治理,那么情况可能要好得多。”“任何科学只有当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并与其邻近科学一样有力说明自己方向的时候,它们之间方能产生取长补短的交流。”③赫尔巴特的初衷是让教育学成为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特视角的学科。但是他也发现: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④。可是,如果教育目的、途径、手段和障碍等问题已被哲学和心理学所解释,那么教育学何为呢?这就对教育学的理论可能性提出了疑问。假如教育学以哲学和心理学为根据,那么教育学的描述必须依赖哲学和心理学的成果,其视野如何越出哲学与心理学给定的解释区域?赫尔巴特框定的教育学,从可塑性概念出发(这种可塑性受生理—心理和社会条件所限制)阐明教育过程,即目的——内容——方法,其主要内容为道德论、教学论和管理论三部分,很大程度上是演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观念。赫尔巴特希望建立一门有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独立的教育学,但他思想的步伐始终为哲学和心理学所带动,这样便产生了一个悖论:独立的科学教育学有自身独特的理论形态/教育学必须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上,因而哲学和心理学大厦的震荡必然引起教育学的眩晕。应该看到,建立一门教育学是赫尔巴特良好的愿望和挚爱教育的冲动,教育学缺乏自立的地平线是他理性思考的结果。这种热情与理解间的冲突也许是许多教育学者共同面对的冲突。但是赫尔巴特的工作为教育理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

      在赫尔巴特时代,教育学的建立有其重要历史意义。首先,这种尝试使教育理论逐渐从哲学体系中分离出来(尽管这是一项没有也很难完成的工作),教育理论不再只是用哲学概念来分析问题,而且借助了一门萌芽中的科学——心理学,从而使教育与人的研究的联姻有了新的开端。其次,正如杜威所指出的,赫尔巴特“使教学工作脱离陈规陋习和全凭偶然的领域”。“他把教学带进了有意识的方法的范围,使它成为具有特定目的过程的有意识的事情,而不是一种偶然的灵感和屈从传统的混合物。而且,教学和训练的每一件事,都能明确规定,而不必满足于终极理想和思辨的精神符号等模糊的和多少神秘性质的一般原则。”⑤最后,他首次倡导了一般教育理论,为将来制度化教育确立后的教育活动提供了理论准备。就内容而言,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是对当时教育理论的整合(尤其在教学论方面的系统说明),他试图通过建立教育学来表达对教育活动的总体意识。

      值得注意的是,在赫尔巴特生前与死后的19世纪初,他的教育学说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直到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齐勒尔于1868年创建“科学教育学会”,出版教育年签,宣传赫尔巴特教育思想,才使其声名远播。齐勒尔发展了赫尔巴特教育学中最具特色的教学法,提出“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五段教学法。到莱因则更进一步,所谓赫尔巴特学派的教学形式阶段,即“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应用”的五段式得到定位。在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凯洛夫《教育学》中,关于教学的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正是莱因等人的五段教学法的翻版。赫尔巴特生前死后一段时间内受到的冷落是由于其学说在总体上仍表现出哲学思考的特色而不是科学的经验研究。而在哲学上,他又未能达到体现时代精神的高度。倒是他关于教学方法的形式阶段说具有实践价值,所以赫尔巴特学派也因此而闻名。也许在此沿革中,赫尔巴特关于科学教育学的理想已被淡化。教育思想史上,真正具有划时代思想的理论家是杜威。但杜威并不关注科学的教育学的建立,也无意阐述教育学体系,甚至不用教育学一词。他只是将其哲学思索体现在对教育活动的分析和教育实践中,直面问题情境,以教育如何参与民主社会的建设为主题,探索组织良好的学校生活经验以帮助学生发展民主意识和社会生活技能等问题,因为个人的民主生活习惯的形成和创造性经验的生长是民主社会改造的必要条件。于是,杜威回到了素朴的社会——学校情境中的教育活动,这种对教育的哲学意识复兴了教育的内在精神——教育是一种人类最基本的或理想的生活方式的理性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