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精神指引下的师范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兆璟(1969- ),男,甘肃临洮人,教育学博士,西北师范大学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外国教育史、比较教育研究;陆红燕,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兰州 730070

原文出处: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新师范教育是在新时代精神指引下的师范教育形态。推动师范教育改革是对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的坚决回应,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发展水平,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应然之举。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加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的师范教育发展,突出师范院校优势;加强“师范性”建设,将师德教育贯穿整个教师教育过程中;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之路,推动师范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将新时代精神充分贯彻到师范教育的各个方面,彰显师范教育的中国气象。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8 年 1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162(2018)05-007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既是基本尺度,可以以此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总结我们党领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凝练我们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又是战斗号角,吹响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军号,激励全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懈奋斗、不断前进。”[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强国必先强师,“新时代我国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群众要求享受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当前我国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优质师资的短缺以及配置不均衡等问题日益凸显”[2]。而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从教育的源头——师范教育出发。可以认为,随着新时代精神的指引,我国传统的师范教育也正在迈向新师范教育。2018年年初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计划》),为我国的新师范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我们进一步探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师范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据。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轨迹

      回顾历史,从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内设的师范学院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再到今天以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师范院校的蓬勃发展,我国的师范教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新中国成立后,师范教育仍然以服务社会发展为目标。1952年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校,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仿照苏联模式进行了院系调整,形成了由中等师范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和师范学院(大学)构成的独立设置的师范教育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起,在高等师范院校办学方向上的争论,“表现为学校的发展以提高学科的学术性、办学层次(如研究生层次的加强)、发展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主,还是以满足现有中学教育对教师学历层次要求和培养学生热爱教师职业、具有从教的知识与能力为主。”[3]高等教育中科研的重要性由于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得到重视,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或者综合化评估的趋势日益明显。从90年代以来,经济、信息技术等飞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层次和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师范教育发展受到很大影响,“独立设置的高等师范院校虽然继续存在,但其在教师教育体系乃至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最为显著的变化是由于更名、调整或者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合并,高等师范院校的数量急剧减少。从1996年至1999年的四年间,15所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先后更名,年均4所;而从2000年至2003年的四年间,共有56所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更名,年均14所。”[4]

      师范教育体系被弱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师范教育仍然在羁绊中前行。1995年我国开始推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调整师范学校的层次和布局,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受此影响与引导,我国师范院校发展呈现明显的分层,并且与教师教育体系的构建交织在一起,万明钢教授对此进行了到位的分析。他将师范院校依其办学水平大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有教师教育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第二层次为“各省属的重点师范大学”;第三层次是“相对独立或近年从专科学校升入本科的师范院校”。万明钢教授还指出,第一层次在实现“建设国内或世界一流的研究型综合大学”的核心目标过程中,“教师教育不会成为影响学校竞争力的核心,教师教育作为学校核心优势的地位将会下降”;而对于第二层次的学校来说,“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与高水平综合大学建设目标如何协调,将是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分离,专业教育以综合大学的标准建设,教师教育提升层次,以培养研究生层次和高水平高中教师为主是一种理性的选择”;第三层次学校“如果盲目地向综合大学方向发展,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5]在这一时期,我国师范教育的发展是对高等教育改革的一种被动反应,并不是出于自身发展考虑的预见性主动出击,所以遇到问题在所难免。因此,师范院校要准确认识自己的发展方向,发挥自身教师教育特色和学科建设的优势,尽量避开发展的误区,理性应对发展中的各种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师范教育的根本在师范院校的特色化发展,综合大学可以合理补充但不能喧宾夺主,师范教育的地位之所以不可替代是因为要保证对社会所需教师在量与质两方面的满足,“截至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1578万。与2012年相比,学前教育专任教师增加75.3万,增长50.9%;普通高校专任教师增加16.2万人,增长11.3%;特殊教育专任教师增加9516人,增长21.6%;义务教育专任教师增加18.7万人,增长2.1%……5年来有6.3万名公费师范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其中90.5%到中西部任教。同时示范带动28个省份实施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每年有4.1万人直接到农村任教,为乡村学校补充了大批高素质教师……5年来(国培计划)投入资金117亿,培训教师1729万人次,其中对乡村教师轮训一遍。”[6]一系列的数据不仅说明了师范教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体现出师范教育在新时代加强自身发展的紧迫性。在新时代,师范教育既要不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兼容“国际化”教师教育发展模式,可谓任重而道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