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热点问题引发的“教育学”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彭银祥,西江大学教育系主任 副教授 (肇庆 526061)

原文出处:
教育发展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新千年的第一次“两会”上,素质教育成了一个热门话题。但值得教育界人士注意的是,这话题不是从正面而是从反面展开的,从中小学生的过重负担,看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认为推进素质教育适逢其时。从重视人到重视教育,到揭示教育问题,到强化教育改革的作用意义,这是决策者的明智之举。

      但社会人士对教育的分析,有时是头痛看头脚痛看脚,还免不了心急乱开药。如“减负”问题,中小学评职称要不要论文的问题,乖孩子与好孩子问题等,本质上根本不是社会性议题。一般非专业人士虽然对教育很关心,但他们只能谈论教育问题在社会化方面的某些细节,对海面下的冰山,大多数是看不清的。但这种声音非常强大,有时,教育界人士不得不被这些舆论牵着鼻子走。一方面,来自教育界人士的声音太弱了;另一方面,教育界的声音也显得没什么专业水平,即从教育科学层次上来分析和考虑教育问题的人不多。不把教育问题的本源和特质弄清楚,不强化教育问题的专业性,“诊病”的大夫再多,开出的方子再多,对解决教育问题都无济于事。分析教育问题,需要真正的教育眼光。

      教育问题不是大众菜谱

      我国教育内部缺乏一种自觉的、建设性的批评精神。教育外部对教育的批评则越来越多,越来越尖锐。教育大家谈,一谈就出火气,就会出现万炮齐轰教育的局面,不是书包太重了,就是作业太多了;不是教师太凶了,就是考题太死了,似乎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记者更是不留情面,他们的千里眼、顺风耳又极容易捕捉到教育方面的信息:哪位教师打学生了、哪名学生不堪考试重负自杀了、什么学校乱收费、什么教师课余在开摩托车赚钱,哪些信息、材料能给教育难堪就整理哪些,牵着教育的牛鼻子团团转,看你的丑恶往哪里藏!这样一来,整个教育局面就被动了。教育问题,毕竟主要靠教育内部自主解决,现在自己发现不了,由别人来指点,指到哪里打到哪里,教育成了一支专门堵漏洞的队伍,并是叫外行人指挥的一支队伍!

      问题的实质不在外部的人多管闲事,而在内部的人不明智,缺乏检讨,没有自我批判精神。虽然教育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事情,但教育是一个行业,教育学是一个专业,不是行家却经常大家谈,加上媒体渲染,似有喧宾夺主的嫌疑。如果教育内部互相谈,或请外部素质较高的人士专门谈,情形就不一样了。多年来,教育界习惯了诉苦,喜欢抱怨,以为社会欠我们的太多。对自己的岗位工作,效果如何,社会评价怎么样,却很少去主动设疑、探问,很少去深刻反思。不少教师很自负,自我感觉好得不得了,不光是学生提不得意见,家长谈不得看法,连同事、领导也不能随便敲打。一旦被社会揭示出来,被媒体曝光,才老实。这是教育内部不争气,自己不争气。如果教育内部还不及时营造一种积极的比、学、赶、帮、超,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良好气氛,如果教师群体还不能充分感悟危机感和新时代的责任感,如果广大教育工作者仍然放任教育批评的权利在社会自流,新世纪教育的大发展谈何容易?

      师生关系为什么会恶化

      “教育新闻调查”表明(注:中国教育报.1999.9.1.):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倾向性问题是教师高压,学生厌烦,负担过重,师生之间知识传递的渠道在拓宽,而感情沟通的渠道在缩小。38%的学生认为学校生活不太有劲,5%的学生认为很没劲;40 %的学生觉得与老师在一起无所谓开心不开心,12%的学生不大开心和很不开心;对班主任不大喜欢和很讨厌的占13.2%,说不清的占23.8%;对老师大部分满意、个别不太满意的占65.4%,多数不满意的占7.2%, 说不清的占6.7%;认为所有学生都很信任自己的教师占1.3%;虽然61.3%的教师很愿意和学生交朋友,但最想找班主任或老师说心理话的学生仅有4.8%。

      阻碍师生之间和谐关系的实质是教师观、学生观问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是“权”;闻道在先,术有专攻,这是“威”。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使绝大部分教师被塑造出一副“权威”、“严肃”形象,教师背着“先知知觉”的精神包袱,勤奋、聪明一点的不断学习,以防好问的学生让自己“出洋相”;而那些懒惰一点,或者说愚蠢一点的教师,随时端着架子,大体只能靠“师道尊严”获取自我实现感。很少有开明的教师,公开鼓励学生向自己提意见,向“权威”挑战,即使有“冒犯”嫌疑,也不计较,无所谓“得罪”。这种“把学生放大、把自己缩小”的做法,既不会失去威信,又容易把教学气氛搞活,并能从学生那里学到更多东西,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爱戴。

      学生的过重负担从哪里来

      “起得最早的人是我,睡得最晚的人是我,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的,是我是我还是我”。大人上班每天8小时,还有双休日, 但中小学生呢?请看看海文同学的记述:(注:中国青年报.1999.8.4.)

      “我们早晨6:45就进教室。高三6:00刚过就得进教室。初中部由班主任规定,但都早于6:45。中午11:30下课,回家吃完午饭后,12:30至13:20必须进教室自习,不得走出校门。1:30分到5:00上完四节课后离校。晚饭后6:00至9:50又是四节晚自习”。

      据《中国青年报》调查,从小学生、初中生到高中生,睡眠时间呈递减态势。被调查的3000名学生中,37%感到睡眠不足,初三与高三的这个比例分别为41%和46%。

      中小学生大部分已经变成“学习机器”,开足了马力,几乎不停歇地运转。不同的是,有些消化知识快、吸收营养能力强;有些消化速度尚可,但贮藏空间小,吸收能力不强;有些只能搞点知识的粗加工;有些没什么消化能力,主要靠贮藏空间和记忆功能维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