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产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发展教育产业几个问题的认识

作 者:
赵利 

作者简介:
赵利(1964—),男,山东财政学院会计系副研究员。山东财政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原文出处: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本文从确立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入手,就知识经济条件下教育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作了论述,并提出发展教育产业的若干措施: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教育产业观;建立起教育内在的投资与收益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理顺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教育办学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兴办科技产业和校办企业;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吸引社会对教育的投资;积极发展民办教育,扩大教育规模。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 (2000)02—0025—06

      近几年来,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进入了一个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时期,导致消费热点消失、市场疲软、物价负增长、企业开工不足、职工大量下岗等问题。如何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成为人们迫切关注的问题。在当前传统耐用品消费已基本普及,汽车等高档次消费难以形成热点的情况下,一些经济学家把眼光放在教育上,主张通过发展教育产业来刺激消费,带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认为教育产业将是当前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传统的观念把教育仅仅看成是政府举办的社会文化事业,是一种纯粹消费性的公益事业。本文就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的确立、教育的经济功能以及如何发展教育产业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

      1977年,美国经济学家、信息专家马克·波拉特等人撰写的《信息经济》一书,提出“四产业划分法”,即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第三产业为服务业,第四产业为信息产业或知识产业。知识产业由五部分组成:教育、研究与发展、交流工具、信息机械、专家咨询。其中教育是知识产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育能够成为一种产业,这与教育的生产属性相关。从历史角度看,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同人类社会的形成与发展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人类早期社会中的教育活动是与物质生产活动的整个社会生活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人类社会的生产可以分为三种,即物质生产、人类自身生产和精神生产。人类自身生产绝不仅仅限于“种的繁衍”或人口数量的增长,还应该包括通过教育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人并不断提高人的质量、素质。可见,教育是人类自身生产重要环节。教育是同物质生产一样具有生产属性的,是一种人类社会的生产。教育的这种生产属性决定了教育存在产业化的基础。当前,我国文化、体育等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产业也实现了产业化,而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作为人类自身再生产的教育理所当然也应该作为产业来经营。

      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时代,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知识和人才成了第一位的生产要素。教育是专门从事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行业,是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有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人才与劳动者的行业,因此它自然成了推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运行发展的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1992年6 月,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指出,教育属于第三产业,是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全教会上指出,“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这就为确立教育为基础产业、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

      教育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育直接为GDP的增长作贡献。 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不断形成有巨大资金投入的教育基础设施;教育活动、科研活动自身也要消耗大量的活劳动,因此,教育可以为GDP的增长作出直接贡献。 而且随着教育产业的扩大,将带动许多物质性投资,如校园建设、实验室和仪器以及家具等,这类物质性投资具有投资乘数效应,短期内可以迅速刺激总需求。同时,教育还可以带动文化出版业、房地产业、交通业、旅游业和生活服务业的发展,为GDP的增长作出间接的贡献。据统计, 世界各国教育行业的增加值分别占本国GDP的4%—6%,美国则高达到7%。舒尔茨1961年在研究美国1929—1957年的经济增长时就认为,美国整个国民收入增长额中的33%是通过教育投资获得的。我国教育经济学专家张铁明对广州市1978—1993年间教育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关系作了研究,得出了该期间教育贡献率为32.3%的结论。

      其次,教育消费的拓展空间巨大,扩大教育消费可启动总需求。中国当前的经济周期波动虽然也有投资方面的原因,但是消费需求的疲软是基本原因,这是国情所决定的。如当前消费品结构升级的梗阻导致消费热点的消失,农村二元经济现象的存在使得农村消费购买力低下,养老等制度转轨增强了居民的储蓄倾向等等。居民消费疲软导致投资机会的减少,进一步加剧了需求的不足。而教育却是居民当前最愿意购买的服务产品,教育市场是经20年市场经济改革剩下的最后一个卖方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仅认识到教育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对生活的便利,对家庭的社会声望等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也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对未来经济效益的直接影响。正因为这样,有一定经济能力的个人或家庭,已不满足于被行政分派或地域划定,而不惜重金去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教师。这种选择就是对教育质量的鉴别与消费。教育市场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中产生;另一方面,高层次高质量的教育,在教育资源与教育供给相对短缺的条件下,始终是教育市场的一个热买点,也是一种不可能通过行政手段去禁止了的高尚文明消费。这种积极的教育消费趋向,不仅将大大促进教育消费者去重新分配使用自有的全部消费基金,同时也将大大推动人们去改变消费观念,改变家庭的和社会的消费结构,并最终使人们在增加了消费内容后,更积极努力以获取他实际足够致富的经济收入,而由此也就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乡居民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十分旺盛,高等教育已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卖方市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及老百姓的需求,而且可以增加教育及教育服务的就业岗位,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带动与教育相关的其他产业如建筑业、学生公寓、餐饮服务等的发展。据统计,1998年我国平均每天的居民储蓄量高达24.3亿元,至年底居民存款近6万亿元,其中手持现金6千亿元。1998年1—2月,全国城乡居民新增储蓄3400亿元,占了上一年新增量的一半。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的研究表明,为子女上学准备的储蓄目的所占比重达44%,并认为教育消费是一个大的消费领域。因此,只要教育供给扩大,教育消费的拓展空间将是巨大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