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变迁与两汉教育发展

作 者:

作者简介:
文正东,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 200062 文正东(1969—),男,四川宜宾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思想史。

原文出处: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内容提要:

两汉教育发展比较特殊,一方面,儒学谶纬化使得统治者对天满怀敬畏之心;另一方面,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统治,迫切需求通经人才来辅佐自己。于是,在“广教化,育贤才”的旗号下,教育获得大发展。此外,敬畏心也使得统治者对“异端”思想有所容忍,给教育发展留下自由空间。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1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93(2010)04-0064-05

      两汉教育承前启后,其发展变化颇具特殊性。教育发展的背景不是经济发展,而主要和经学谶纬化有关,下面就此作些探讨。

      一 经、经书、经学

      春秋战国时期,文字的主要载体是竹简、木牍,因每片容量有限,要用多片才能表达完整一篇文章,为便于阅读,就用丝线等横向把众多片简牍串联起来成“册”。这里的丝线就是“经”,因有把简牍连缀成书的功能,后来就成了书籍的代名词①。伴随着儒学影响扩大,“经”成为治理国家的指导纲要,其所指范围缩小,专指儒家典籍——经书,以与一般书籍区分。

      经书所指也随时代变化而有所不同,春秋时期就有六经之说,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但《乐》未流传下来,实际只有五经。后来,《礼》分为《周礼》、《仪礼》和《礼记》,《春秋》分为《左氏春秋》、《榖梁春秋》、《公羊春秋》,这就成了九经。到唐代,《孝经》、《论语》、《尔雅》也成了经,就是十二经,宋代朱熹加上《孟子》,就是十三经。

      从内容看,经书既有对先秦风土人情、民歌国颂、典礼制度、占卜筮辞等的记录,又有反映古人对宇宙起源、天文地理、草木虫鱼鸟兽等的认识。大至治国、平大下,小至修身、养性、齐家,都可从中挖掘到相关资料,是名副其实的古代百科全书。其中如《春秋》中有关日食、地震等自然现象的记载,就为后来谶纬所利用发挥。

      那时受书写不便和“文字异形”的影响,书面交流不便,因而口耳相传是主要信息交流形式。这种传播方式虽然非常灵活,但受时空限制也很明显——只能近距离的传递和交流,且保存性极差。所以,作为对儒家经典及其阐释的经学,在长期彼此信息交流不畅、各自流传发展的情况下,就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如阐释《春秋》的,就有《左传》、《谷梁传》、《公羊传》等,《诗经》也有《鲁诗》、《齐诗》、《韩诗》、《毛诗》之说。经学史上的今古文经学之争,起初不过是经书传本所用文字不同,加之简牍容易出现断简错简等问题,导致誊抄本不一致,对经书的解释也存在差异,分歧逐渐增大,最终发展成对立的学术体系。今文经学偏重微言大义,注重为现实政治服务,如《春秋公羊》学的“天人感应”观念就非常明显,思维显得漫衍恣纵,这些都为谶纬吸收。

      二 谶纬和两汉经学结合

      谶纬作为东方神秘主义的表现,是中华民族文化土壤上产生出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以阴阳五行为理论核心,以拆字、生肖、五行等中国特有的方式对未来前景进行预测,其特点有敬上天、法圣人、尊儒经。

      (一)谶纬的发展

      谶的起源很早,据天象以卜吉凶在春秋时期就很普遍。谶作为一种预决吉凶的神的隐语,先秦以降的书中就有不少记载。顾颉刚认为《河图》、《洛书》是最早的谶书[1]92,《史记·赵世家》表明春秋时期就有“秦谶”、“赵谶”。不过还只是一些谶语的零散片段,附杂在经史书中,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明显。

      秦汉之交,社会变动剧烈,人生命运难测,祸福无常,于是鬼神符谶大量出现,作为对谶进一步解释和补充的纬也出现了。西汉时期,将自然现象与社会人事有意附会成了人们的思维习惯,认为自然灾害是天对人间统治不善的警告:老天先以自然灾害示警,如执迷不悟,又以怪异现象告诫国君,如仍然顽固不改,统治地位就有危险[2]304。于是,相信自己命运由冥冥之中的神秘力量掌控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天子也“畏天命”,承认受命于天,相信只有以诚心诚意感动天,行德政,弃恶从善才能获得保佑,风调雨顺,政通人和,长治久安。

      之所以如此崇拜天,是因为自然的天已被当作有意志能支配一切的神秘的天。它高高在上,监视着人间的一举一动,对人的善恶,了解得一清二楚;它主宰赏罚,以祥瑞灾异来表示对人间统治者施政得失的态度,如果统治者治理有方,国泰民安,天就降甘霖雨露等祥瑞表示赞许;如果统治者“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甚至“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就会蓄积怨恶邪气,最终导致“阴阳谬戾而妖孽生”,[2]306灾异就会发生。当然,人间帝王也可以采取措施使天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如天灾不断,帝王若顺应天意采取相应的措施,下诏减免赋税,体恤百姓,上天就会转而降下福祉,保佑人间帝王。

      西汉末年哀帝、平帝时期,伴随着社会政治危机加深,谶纬日渐流行。而到了东汉,谶纬更呈泛滥之势,因为东汉建国和施政都靠的是它,于是整个社会笼罩在谶纬中,盛行将其当作政治工具来使用:不满腐败政治的士大夫利用谶纬向当权者发出警告或抗议,有政治野心的则利用谶纬为篡夺政权制造舆论。

      东汉末年,谶纬之学逐渐衰落,原因在于其不利于统治者,它既可以成为阴谋家的借口,也可以成为农民起义的口号。魏晋时期,屡遭禁止。隋炀帝执政后下令大量毁灭谶纬书,但谶纬并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天灾人祸、宫廷政变、朝代更替、人民暴动中,仍可见谶纬身影。

      (二)谶纬与今文经学

      西汉建立后,今文经学首先得到发展,认为六经为孔子所作,其中蕴涵微言大义,因而盛行章句之学,有别于训诂之学的古文经学。今文经学这种释经方式被谶纬吸收发展,开启了牵强附会神化儒经的滥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