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出发点:心理发展

——林崇德教授谈教师素质提高与学生心理能力发展

作 者:
刘微 

作者简介:
刘微 本报记者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任何一个儿童、青少年的发展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和自身的学习,教育、教学和学习是整个心理发展的主要源泉。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学习发展与教育的发展”课题,经过十几年的研究,总结出5个方面的成果。

      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是教育改革的出发点。教育的对象是人,人都有心理活动、有心理活动的规律。儿童青少年作为教育对象,其心理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因此,了解学生,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

      林崇德在谈到“什么是学生”时引用了台湾高震东先生《忠信教育法》中学生的概念:“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他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做人,因此,“学生”含义的灵魂是学生命意义,生命意义是学生学习生活知识和生存技能的动力,生活知识与生存技能则是通向生命意义的阶梯。而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些规律自始至终制约着学生发展的全部过程。中小学生身心发展存在年龄特征,从生理特点来看,小学生生长发育比较平稳、均匀,中学生却变化急剧;从心理特点来看,小学阶段比较协调,中学阶段却犹如急风暴雨;但从总体来说,中小学生心理发展都比较迅速,同时,在不同阶段都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所有这些,都是教师所必须了解的。

      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其能力的突破口。什么是智力?什么是能力?历来众说纷纭。林崇德在教学实验中提出,不将智力与能力绝对分开,既要看清它们有一定的区别,更要看到它们的联系。他认为,智力与能力是成功地解决某种问题(或完成任务)所表现的良好适应性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与能力的总称是智能,其核心是思维。从心理学来讲,智能的个体差异就表现在思维品质上,如思维的快与慢,灵活与不灵活,创造能力强不强,能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能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就是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深刻性问题。因此,在教学实验中对思维训练主要抓住以概括能力为基础的思维品质的培养,即培养思维品质或智力品质是发展智能的突破口,结合各科教学抓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深刻性的训练,成为教学实验的特色。

      在教学实验中狠抓两种能力:把语文能力和数学能力作为最重要的能力来培养。学科能力是学科教育与学生智能发展的结晶,这是林崇德对建构学科能力设想的出发点。他认为,各学科教学是否有成效,关键在于能否形成学生的各种学科能力。学科能力应包括:学生掌握其学科的特殊能力,学生学习某学科的智力活动及其有关的智力与能力的成分,学生学习某学科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如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和外语学科的特殊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的特殊能力,而每一种学科能力都要以概括能力为基础,其能力结构中必然有思维品质参与等等。这个课题组抓语、数两科能力,不仅抓认知成分,而且抓操作,即实际能力的培养。

      把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作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基础。这是林崇德主持的大面积教学实验的一个共同的突出而有效的措施,由此获得的结论是: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要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非智力因素。有人研究众多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少年时代的智商发现,其中大多数不是高智商,而是中等或中上等智商,但这些创造性人才的非智力因素或创造性人格却都是十分惊人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综合效益。非智力因素在学习活动和整个智力活动及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动力、定型与补偿3个方面。如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会产生强烈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责任感、坚持性、主动性、自信心和果断性及勤奋、踏实等性格特征,都可以使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克服因知识基础较差而带来的智力或能力上的弱点。培养非智力因素应主要抓住4个方面,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

      融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法改进为一体,从单科改革走向整体改革。当前,作为“重中之重”的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着非常繁重的改革任务,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师。于是从80年代初,林崇德就在国内率先提出,引导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用科研带教研,用教研促教改,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林崇德关于“教育与发展”的课题研究十几年来正是这样在3000多所学校带着教师走过来的。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参与教育改革的科学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实验研究、筛选经验、科学论证,实现着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本身角色的模式也由“教书型”转向“专家型”与“学者型”。于是,参与实验研究的大批教师不仅成为教育、教学骨干,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了开拓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按照教育科学意识指导教育,使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林崇德,1941年生,196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在中小学任教13年,1984年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教育学博士。现为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师大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审组成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家委员会委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