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综合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启迪,课程教材研究所

原文出处:
课程·教材·教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综合课程的研究不仅仅是综合课程内容的研究,同时,它也是一种涉及课程理念、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管理及其评价等在内的系统化研究。然而,由于受传统课程价值观的影响,人们常常把课程的价值视为对知识的追求与占有,只重视求知的结果,而无视求知的过程。只重视研究系统的知识,而无视探求知识的方式。这样必然导致课程研究的片面化。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一提起综合课程,就把目光集中在课程内容的综合化研究上,十分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这是理所当然的。但这只是综合课程研究的一方面。从本质上讲,完整的综合课程成分一般有三种,即综合课程的育人目标、综合课程的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方式。笔者认为,综合课程的实施能否实现综合课程的育人目标,能否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综合化的课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的质量。随着综合课程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会越来越多地关注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这将成为21世纪综合课程发展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

      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背景

      (一)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不可以相对独立地存在吗

      据笔者研究发现,目前,人们对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尚未深入,并没有对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进行单独的研究。不仅如此,在人们对综合课程进行广泛深入研究之前,就有人把学习活动与课程内容混为一谈。例如,进入20世纪后,博比特认为,课程应该对当代社会的需要作出反应,他通过研究成人的活动,识别各种社会需要,把它们转化成课程目标,再进一步把这些目标转化成学生的学习活动。这实际上是一种“课程内容的活动取向”,这种活动取向往往只注重学生外显的活动,却无法看到学生是如何同化课程内容的,无法看到学生的经验是如何发生的。(注: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8页。)这既不利于课程内容的研究,也不利于学习活动方式的研究。

      (二)萌芽状态下的研究

      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事实上,人们已隐隐约约地注意到它的存在。例如,日本文部省为了检讨战后20年的教育,寻求未来教育的改革方向,以及针对急速变化的社会,在1971年(昭和四十六年)提出了最终审议报告(一般称为《四六答申》),报告在“学校教育的任务及其改善方向”一节中特别指出:如果各式各样的教育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那么以人为对象的教育工作将失去它本质的意义。自《四六答申》报告发表以后,日本各地小学都积极努力试图寻求一套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方式,现已逐渐地研究、实验、发展出一种日本独特的教学方式——综合学习。日本的“综合学习”具有7 个特征:1.重视实际体验;2.重视学习与生活的结合;3.重视与自然、文化、社区人士的接触;4.重视儿童主动地、自主地探究活动及其过程;5.综合学习的内容具有发展性,能不断衍生其他各式各样的学习活动;6.整个学习过程都贯穿着中心的主题;7.综合学习重视与他人的合作。(注:许明钦:《日本小学“综合学习”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载《课程研究》1994年第1期。)

      从课程史上看,美国在这方面也有比较突出的研究。例如,“探究学习”和“发现学习”,就是针对理科教学提出来的。探究学习是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美国掀起的“教育现代化运动”,尤其是理科教学现代化应用中提出的主张。这个主张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说一样,要求在学校教育中反映现代科学的成果和方法。“探究学习”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方法,注重创造力的培养。这些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综合课程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方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近10年来,随着综合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也开始注意到综合课程中学习活动方式的特征。例如,上海市有人提出跨学科课程计划模式。(注:恽昭世等:《普通高中课程综合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一种综合课程与综合学习交互推进的跨学科计划》,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4期。)这种模式包括两种组织方式:1.以某一学科为主开展的跨学科活动或教学;2.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开展的跨学科活动或教学。认为“跨学科课程计划的潜在特质是综合学习与综合课程的交互推进”。(注:参见《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4期。 )笔者认为,这种模式是对综合课程的一种发展,但它仍存在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必要,如“课程与教学融为一体”是个什么概念;它虽然注意到综合学习与综合课程具有交互的特点,但综合学习是如何存在的,如何与综合课程发生交互作用的,以及有哪些相对独立的特征;等等。这些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外围环境的影响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育又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推动学校教育和课程的发展变化。这是课程发展的外围环境。

      信息化社会的突然而至和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已敲响时代发展的洪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们大声疾呼——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学会求知。从根本上讲,应该学会创造。新世纪教育的主旋律是追求创新教育。为了适应社会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罗马俱乐部于1979年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回答未来的挑战》,在报告中提出一种新的学习类型——创新性学习。(注:转引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课题组编:《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抉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0页。)创新性学习是通过重建整体而不是分裂现实来促进思维,它是以整体性思维为主导的,反映了综合-分析的时代精神。学习化的社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首先应该是学会综合性学习的人,具有综合学习能力的人。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学习能力的人,是综合课程中学习活动方式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