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1/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33X(2000)04—0021—03 教育体系结构是指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构成。由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不同,教育体系结构直接影响受教育者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与职业技术等方面教育的接受量,并直接涉及受教育者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的提高。因而,教育体系结构对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乃至综合国力提高具有很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同时,科技、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需要不断进行教育结构体系改革,以有效提高教育的社会价值。研究、分析科技进步、经济发展与教育体系结构优化之间的内在逻辑,精确阐释适应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教育体系结构变化规律,不仅是正确制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而且对于有效提高教育社会价值,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需求增长的计量模型 教育体系结构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整个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以满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科技发明、产业变革和社会进步的全息转化,源于划分技术时代的重大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应用、普及为先决条件的产业变革。无论是在先进国家或地区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及以其为基础的应用普及,还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的吸收、引进、应用,都需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整合的劳动力普及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和劳动技术为基础,保证全社会具有相应的“公共知识”(CommonKnowlege)存量,为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有效结合,实现产业变革、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创造条件。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库兹涅茨对现代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就证明出:“知识扩展的速度和领域都明显地影响着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结构。”(注:(美)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250.)其实,教育社会生产功能不仅表现在增加劳动力整体的知识存量而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而且可以解决市场经济中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其中,由于教育规模扩大,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不仅会提高劳动力的整体素质,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而且也会推迟青年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从而减轻劳动力市场的压力,缓解失业高峰对就业市场的压力。 科学发展的指数增长规律使得社会生产中的技术进步同样也具有指数增长规律。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证实,“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在科技进步、劳动力质量及生产资本上的资源配置中的分配策略不同,得到的经济增长幅度也就不同。”(注:张宝贵.教育增长的技术经济学解析.教育与经济.1998(2).4.5.)但要达到理想的效益水平,使得经济能够保持高速稳定的增长,“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人均增长具有指数增长规律。”(注:张宝贵.教育增长的技术经济学解析 .教育与经济.1998(2).4.5.)但由于受个人智力因素、 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制约,每个人接受教育的年限水平存在差异,“在符合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数增长的前提下,受教育年限越高的劳动力的增长比例越大”。(注:张宝贵.教育增长的技术经济学解析.教育与经济.1998(2).4.5.)也就是说:“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增长率要高于低一级学校学生的增长率”。(注:张宝贵.教育增长的技术经济学解析.教育与经济.1998(2).4.5.)从实证的角度来看,世界范围内1960 年至2000 年各地区各级教育毛入学率情况(注: World education report 1995.33.)也体现出以上规律性特征。另外,在初等教育普及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关性明显。通过对1994年以前与我国学制相同的14个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情况(注: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编.教育参考资料:1998年增刊;《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年鉴》教育统计摘要.19—93.)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二者相关明显。可以看出,在普及义务教育基础上普及中等教育和普及高等教育的必然性趋势。 二、教育体系结构的均衡分析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其规模、结构的变化必须与科技、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育为推动科技、产业、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和输送的各种教育程度的劳动者在总量与结构上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达到相对均衡。这种均衡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育级别结构的均衡 社会生产对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的数量需求在技术不变的状态下是由产业、经济、社会生产的总量规模决定。 前苏联早期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于1922年发现的人类生产能力增长具有指数性质,其函数为:G=(1+0.03)[t] 其中:G为生产能力,t为常数 通过前面分析我们得知: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与其相适应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是时间的指数函数,因此,可以推出社会生产与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有如下关系: P=k·e[ag] 其中,P为产出,g为劳动力受教育水平,a、k为常数 此公式一方面可以说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劳动力主体接受教育的层次水平的需要不同,或者说,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教育培养更高级的劳动力作为支撑。另一方面也说明,保持社会生产能力按一定周期成倍增长,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含量,教育也应按相应周期不断调整教育体系结构,不断提升教育重心。其中,在某一国家或地区教育实力处于领先地位的城市在适应工业化发展中,将教育水平提升档次的周期性更为明显。 由于劳动者教育层次提高对社会生产的技术进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解决市场经济中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所带来的失业问题以及教育本身在后工业社会中的产业特征的作用,教育的层次结构一般趋势为较高教育程度的毕业生数量和比例越来越大。 2.教育类别结构的均衡 从社会需求来说,不仅包括劳动力层次教育方面的级别结构,而且也包括产业、部门、行业、职业的类别结构。从教育的供给来说,同样也包括教育的级别与类别,包括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比例。在我国,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类别方面的结构主要是在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层次范围。教育类别方面的均衡不仅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类别满足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社会产业、部门、行业、职业对不同层次劳动者的需求,而且满足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级别方面层次结构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技术教育来讲,伴随科技、产业、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由初等程度发展到中等程度再发展到高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