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作 者:

作者简介:
白月桥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研究员 100088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终身教育的原则、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创新教育的原则、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的原则、爱国思想与世界意识相结合的原则、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的原则。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课程体系具有历史时代性。不同特点的课程体系,决定于不同的编订、设计和构建的指导原则。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原则受社会历史发展、教育思想、教育目的等多种因素制约。适合中国国情的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是在我国以前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的新一代课程,它既要否定前代课程体系所具有的若干痼疾,又要继承其合理科学的部分。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对以前教育的全盘否定。这样,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原则,应包括仍然适用的以前编订课程时的一般性原则和方法及构建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特有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原则。

      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既有继承,又有否定和发展,是一种较为合理的科学体系。因此,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指导原则,也应是一个新旧原则相结合的原则体系。一个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是一、二条指导原则就能形成的,它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原则体系的具体内容是: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则

      课程是人编订的。编订课程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受一定哲学思想的支配。我们在研制课程时,特别是在今天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更不能离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原则,这一方面是由我国社会制度性质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从课程改革的实践来看,这是历史的经验教训。

      首先,课程编订要辩证地兼收并蓄诸种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之精华。近百年的课程改革已有多种流派出现,最主要的有学生中心论、学科中心论、社会中心论、以及人本主义课程和学问中心课程等等,这些不同的课程类型背后都有一定的教育哲学思想,在课程改革史上都曾有过大起大落的过程,既受到过一时的大力推崇,主宰课程改革的潮流,流行各国;也遭到过严厉批判,反对派都指责其对教育造成的危害。如何科学地评价各课程流派,从各派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吸取经验教训和科学的内核,这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给以批判地吸收。在这个问题上,日本的课程专家伊藤信隆根据日本课程改革中存在“钟摆现象”的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互补性原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原则的应用。

      因为,日本近百年来的课程改革和欧美各国历次课程改革跟随很紧,西方的进步教育、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布拉海尔德的改造主义课程以及布鲁纳的现代化课程和人本主义课程,都曾在日本盛行一时。在日本近百年来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日本教育家对各种课程流派的利弊有深刻的认识。所以近十年来,他们总结各派课程理论对日本教育质量的影响,提出编订课程的主要原则之一就是“互补性原则”。伊藤信隆的互补性原则,要求不凝固对立地看待各种教育思想,而要综合协调地吸取各种课程学派的主张,不能采取过去的“彼乎此乎”绝对化的错误做法。他认为,在课程改革中,经过选择,尽管站在某一方的立场,但不应舍弃另一方的立场,要承认另一方的主张也是极其重要的,要客观地分析其长处与不足。伊藤信隆自己也承认,“互补性原则”是编订实践课程的一个哲学要求。

      其次,课程编订要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教育。中世纪课程受宗教思想所支配,这无须赘述。就是在今天,不少国家课程的编订实施也没有摆脱宗教思想。当今世界是政治多元化的。由于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价值观不同,政治信仰不同,有很多国家都开设宗教教育课。据对73个国家统计,开宗教教育课的共有45个国家,占62%。在宗教国家,宗教课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学科,这些国家的教堂和国家教育机构联合起来对公民进行宗教宣传,真主的愿望由政府首脑宣扬给公民,在为国家服务的同时,公民为上帝服务。”(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29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就我国实际而言, 改革开放后由于诸种原因,各种迷信思想对教育的冲击相当严重。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课程编订要贯彻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排除一切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坚持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和无神论的教育,这并不是过时的套话,而是应当继续坚持的科学真理。

      其实辩证唯物主义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反映,是普遍真理,不管你赞成或反对都应当遵循,否则会带来不良后果。课程编制的首要原则就是自觉地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的原则。决不要以为这是贴标签、喊口号,这是长期以来中外历次课程改革实践所提供的科学原则。只有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课程改革实践,批判地对待各派理论观点,正确地权衡种种课程类型的利弊,才能做出至善的抉择,从而建构起科学合理的素质教育的新体系。

      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是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好“地球村”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选择和共同奋斗目标。我国于1992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这一宣布全世界各国都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宣言上签了字;我国“九五”计划和15年远景目标纲要又把它作为两个基本战略之一。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可持续发展将是一种新的文明现象,是跨国家、跨民族、跨地区、跨文化的社会发展观,是全球都要遵守的生态文明观。我国已把“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国策。自然资源的严重破坏给人类带来灾害,人类自身的生存受到空前的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能力,而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只有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基础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先决条件。因此,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科目的设置、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环境道德、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能力及责任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和处理有关问题的能力,是21世纪的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