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体制与民族文化变迁

作 者:

作者简介:
马焕灵 沈阳师范学院,沈阳,110031

原文出处:
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教育管理体制的民族文化根源,并比较分析了英、法、日、美、中教育管理体制的文化构因,分析了民族文化变迁与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系,探析了阻碍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民族文化因素并提出了建议。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333(2000)02—0045—04

      一、概念澄清

      教育管理体制是教育事业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的根本性管理制度。即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和科技发展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教育事业的办学体制、财政体制、管理体制等相对稳定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教育内部的领导制度、组织机构、职业范围及其相互关系,涉及教育事业管理权限的划分、人员的任用和对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也涉及教育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注:《教育管理辞典》第二版编委会编《教育大辞典》,第12页。)依据中央教育行政与地方教育行政各自分享教育权力的多寡,教育管理模式可分为三种,即分权型、集权型、结合型。

      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Cultura, 指对土地的耕作和植物的培养,后引申为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西方关于文化的界定,19世纪最有影响的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年)中提出来的。泰勒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它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20世纪最有影响的文化定义,则是由美国文化学家克鲁伯和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并传授,并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文化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中国的文化一词,则源于《周易·彖传》中的一段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也含有依循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变化,去教化和培育人的涵义。近年来我国学术界较为统一的观点,也是笔者坚决拥护的观点认为,文化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求和需要而创造出来的,所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都属于文化。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人,针对自然界,创造了物质文化;针对社会,创造了制度文化;针对人自身,创造了精神文化,——文化大系统的基本构成成分可以分为三大子系统。而三大子系统下面还有更小的小系统,各自又包含着诸多复杂的要素及其功能。具体说来,物质文化子系统包括:一、人们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改造自然的能力,即生产力;二、人们运用生产力改造自然,进行创造文明的物质生产过程;三、人们物质生产活动的具体产物。制度文化子系统包括:一、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二、建立在生产关系之上的人们的社会关系以及种种行为规范和准则。精神文化子系统包括:一、人们的各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如教育、科学、哲学、历史、语言、文字、医疗、卫生、体育和文学、艺术等;二、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满足生活的方式,如劳动生活方式、消费生活方式、闲暇生活方式和家庭生活方式等;三、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等。(注:胡世庆,张品兴编《中国文化史》(上)导言第2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年版。)

      值得说明的是,笔者在文化前面冠以“民族”二字是有深意的。文化具有民族色彩,其核心便是民族的心理素质(即民族性),世界上不会存在无民族的文化,也不会存在无文化的民族。

      二、民族文化决定教育管理体制的类型

      教育与民族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没有文化,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又不可能离开教育。但是,在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的社会中,民族文化和教育大致保持着相互适应和功能偶合的状态。笔者认为,民族文化决定教育管理模式的形态。

      上文已经提到了文化系统的三个层面,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而文化系统的三个层面有着下列关系:物质文化,是文化系统的基础,它是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前提条件;制度文化是文化系统的关键,只有通过合理的制度文化,才能保证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协调发展;精神文化是文化系统的主导,它保证和决定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方向。从教育管理体制的定义看,教育管理体制应属于制度文化的层面,也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这样,它必须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而精神文化又决定着它的发展方向。

      制度是文化的外在凝固形态或外驱壳,而教育管理体制作为一种行政管理体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的左右,特别是受到文化的核心力量民族心理素质的左右。众所周知,民族是一个有着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风俗习惯和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类共同体。民族的四个特征中,最不容易改变的是它的共同心理素质,即那些由共同的文化环境所着力塑造、陶冶而成的基本人生态度、情感方式、思维模式、致思途径和价值观念诸方面所组成的有机总体。民族心理素质强有力地制约着一个民族所实行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制度。在这些意义上,我们说民族文化决定着教育管理体制的类型。

      三、教育管理体制的文化构因

      任何教育管理体制的形成皆有其深层的民族文化构因,这里我们将逐一探讨。

      (一)集权制教育管理模式的文化构因。

      为了探寻集权制教育管理体制的文化根源,笔者阅读了大量世界史和民族史资料。最后发现,采用集权型教育管理模式的国家多是封建历史传统根深蒂固、在民族性格上有着强烈的民族热情并有着好大喜功色彩。

      法国是集权型教育管理模式的最为典型的国家。该国的教育行政大权集中在教育部长手中,而且其集中程度在任何国家中都是难以想象的。教育部长直接雇佣八十万挂零教师及辅助工人,并直接批准或规定详细的课程、教学方法以及教科书。该国的教育行政还特别规定了校长、理事长(学区总长)和其他各职务领导的职责,例如,理事长(学区总长)应负责制定详细的作息时间表,安排休病假教师的代课事宜,处理学校常规事务,制定纪律及处罚规定,以及检查图书馆和学校房屋的情况。全国有50%的公务员是由教育部长雇佣的,因此,可以说他是国家最大的包工头了。校长对学校的职员任命无任何发言权,他的任务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填写教育部长需要的详细而周密的报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