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世纪到来之际,由广东省比较教育学会与深圳南山区教育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粤港澳台教育论坛:建构新世纪区域现代教育体系”于1999年11月1—2日在深圳市南山区举行。来自京、沪、陕、苏、赣、闽、粤和港、澳、台的80多名学者共聚一堂,研究区域走向新世纪,建构现代教育体系的基本策略。 代表们以粤港澳台教育实践,特别是珠江三角洲教育实践为例证,围绕着后发展型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基本问题,研讨区域教育走向新世纪的历史使命和主要模式。代表们指出,“粤港澳台”是80年代开始为人共识的重要概念,以表征一种发展模式和区域态势。正由于这一区域正处于中国大区域发展的窗口上,经济发展与教育改革都具有鲜明的区域特性,在中国走向新世纪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全球化不是等同化,而是走向一个多样化的同一。区域特性越明显,越有利于参与世界分工。不仅粤港澳台之间教育发展具有区域性,而且广东教育发展本身也存在着多种区域特性。因此,区域发展是客观存在,研究大区域与小区域的关系,依据不同区域来建构现代教育体系,是该区域、也是中国这一大区域走向新世纪,应答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需要。当今社会发展逻辑已从产业初期的机械现代化到经济现代化再到国家现代化再到教育现代化,转变为先是教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再到国家现代化、再到国家现代化,发展教育具有先导的基础作用,建构21世纪现代教育体系,是一个决定这个区域21世纪发展的重大举措。 代表们指出,建构区域现代教育体系的核心是实现教育创新,这与当前正在推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教育有重大区别。当然,创新教育是需要的,但是中国更需要教育创新。论坛为此对教育创新进行了热烈讨论。第一、教育创新的基本内涵,主要指:(1 )推行一种新教育制度,新体系或新教育模式;(2)采用一种新教育观念或新理论;(3)开发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领域;(4 )发现并应用新的教育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5)发现或推进新的教学方法或技术手段;(6)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投入体系。教育创新引发教育进步,将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当代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战后人力资本理论提出后,对教育投资和教育创新日益重视,把教育与科技作为新的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许多研究表明,一种教育创新必然要引发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教育与经济作用方式的演进,或在作用方式,或在作用的方向以及作用的水平上的转变或变革等;二是教育内在结构的演进,如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教育结构的作用方式的转变等;三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学生和学业方面的转变行为。其中,特别强调新教育概念、模式方式或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过程。第二、教育创新在人类发展史上对社会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大者有六:第一次是文字创新促使学校教育产生,教育活动从生产中分离出来,建立了学校教育体系;第二次是班级授课制的创新,建立起按年龄分班教学的制度,促进了教育制度的革命和发展;第三次是产业革命提出的教育与生产结合的思想创新,引发了一场重大的教育革命,使教育从贵族学术堡垒中走出来,促进了社会的巨大发展;第四次是终身教育观的提出,使阶段性教育制度向终身性教育制度的重大转型,推进了新科技革命的进程;第五次是多媒体教学的创新,用新方式使文字产生后教育与实物的分离再一次结合起来,促进了教育认识方式上的革命,对人类学习有重大影响;第六次是创新性学习的提出,这是在战后新科技革命引发人类生存危机之下所产生的重大革命式教育创新,将使人类教育从不断复制传统社会的维持性学习模式彻底转变为面对未来的创新性学习的新教育。 代表们指出,教育创新对现代国家的发展有重大作用,随着社会演进逻辑的转变,国家的发展都与教育创新相关联,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不仅英、法、德等国早期的繁荣如此,就是美国19世纪末的经济起飞也是以首创工(农)学院、研究生院、社区学院和公共教育制度这四大教育创新为基础的。上千年来中国的创造发明不多,同沿袭科举制、无教育创新相一致。只有实现教育创新,才能真正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性的人才。 论坛集中研讨了教育创新对构建区域现代教育体系所特有的关键作用。代表们指出,不同区域的教育创新塑造了不同的区域教育体系,珠江三角洲的教育特色的形成就是该地区从移植学习他地经验到创新发展的过程。区域现代教育体系的创新特征主要表现在教育发展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区域学习模式创新以及办学体制创新等四个方面。那么,粤港澳台如何推进教育创新,创建一个面向新世纪的区域现代教育体系呢?与会代表认为,粤港澳台教育必须首先实现四大突破:一是实现从以往注重移植模仿学习到赶超再到创建一流教育的发展性创新;二是实现从以往个别的、零散的教育创新到教育体系上的整体性创新;三是实现从教育内部的微观变革到教育与社会交互作用方式变革,使教育从适应性发展向先导性发展转变的功能性创新;四是实现从读书应试到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世纪新人的模式性创新。这是关系到该区域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此,应突出五个强化:一是强化该区域的教育创新机制,实现从守成向创新的转变;二是强化区域科学素养教育的功能,大力发扬区域的科学精神,如强化三个方面科学素养教育;制定一个旨在提高全员科学素养的教育大纲,把提高科学素养作为新世纪区域教育的中心工作;突出“技术教育”在区域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把科技教育落实到中小学课程之中;强化质疑、求真、求实和大胆创新等科学精神。三是强化区域教育的主体特色,如形成区域教育本位,即要建设本区域特色的教育体系,实现办学模式转型,增强教育的服务意识;建立区域教育产业体系,在教育制度、机制上促使教育随经济发展而创新其制度、专业和办学形式等,强化人才培养、人力资本投资体系以及学校科技或专业服务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如后勤等社会服务教育的产业。四是强化区域课程教育领域的时代意识,新世纪学习模式的转变;五是强化区域现代化教育精神,使教育成为区域走向新世纪的精神力量,如强化教育的服务精神,强化教育的育人精神,强化教育的开放精神,强化教育的科学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