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5)01-0001-05 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教育政策学教授莱文(Benjamin Levin)曾经这样概括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一种复杂的现象——是理念、政策和体制结构、历史和文化的大杂烩。”[1]186这不仅是他长期从事教育政策研究得出的认识,也是他长期担任曼尼托巴省教育厅副厅长等教育管理职务的实际体悟。在教育改革这一复杂的社会过程中,教育问题常常是最突出的焦点,因为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教育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教育问题。对这些教育问题进行必要的辨析,显然是影响教育政策和教育改革之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里所说的“教育问题”,不同于“教育中的问题”,它并非囊括了教育领域的全部问题,而是指产生在教育领域并且对众多社会成员的社会生活乃至对社会进步产生一定影响的问题,教育改革要解决的一般都是这类问题。教育改革中的问题真假,包括改革所提出的教育问题是否存在和该问题所反映的事实本身是否存在两个方面。有时候虽然事实本身是存在的,但相应的教育问题并不一定是真的,即该事实所反映的并不是教育问题。这是在教育改革中很容易发生的情况,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一、社会问题与教育问题 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教育发展与整个社会发展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发展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发展,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提高了,教育发展也会获得更大的进步。反之,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也会相互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教育问题在一定意义上本身也是社会问题的一种,本文只是为了方便区别才用社会问题来指称那些除了教育问题之外的其他社会问题。教育改革,尤其是宏观层面上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往往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改革。教育的问题,在社会生活其他领域也会有所表现。同样,社会问题也会在教育领域出现相应的表现。正因为如此,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育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很容易被混淆。 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常常有一些出现在教育领域里的问题,看上去是个教育问题,实际却是一个社会问题。例如,作为当前我国教育改革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其实就是一个社会问题而不是教育问题。引起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教育政策或教育教学方法的失误,而是教育领域以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失当。首先,众所周知的人口政策导致我国就业人口基数极大,同时我国产业迅速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和社会上的学历主义文化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力相叠加,使得很多产业对劳动力要求的数量越来越少,而对其教育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迫使年轻一代必须通过教育这个渠道来竞争就业机会。其次,我国的社会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失业往往就意味着生活得不到较好的保障,再加上我国传统文化中争当“人上人”的阶层观念和科举考试遗留下来的“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思想,等等。这些复杂的社会因素,才是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症结所在。这些问题必须通过社会改革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仅仅依靠教育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导致这样的局面,即:学校不补课了,满街都是补习班;高考哪怕只考一门功课,仍然会压得教师和学生喘不过气来;即使所有高中毕业生都能上大学,大家还是要为争取上最好的学校而拼命。至于如何通过合理地制订和实施公共政策来减缓就业压力和完善社会保障,那已超出了本文讨论的范围。 辨别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仅有利于弄清问题的性质及其成因,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而且还有利于改革成果的延续和巩固。实际上,一些教育改革之所以难以持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改革只局限在教育领域,缺乏必要的社会环境支撑。事实表明,“与其他社会改革相一致的教育改革比那些只在教育系统内发生和发展的改革持续的时间要长”[1]191。如果我们希望一场教育改革能够发挥“重要而持续的影响”,那就不能不考虑其社会环境。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有时我们面对的某教育问题是真实的,但这个教育问题的解决却是以另一个或另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为前提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相配套的社会改革,我们的教育改革所能取得的成果往往相当有限。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我们常常因为对这类情况缺乏清醒和深刻的认识,仍然把目光局限在教育领域内部,甚至想象出一些虚假的教育问题来试图“深化”改革,其结果只能使教育改革陷入僵局。 自从1985年我国启动大规模教育改革以来,职业教育的发展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到规定和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1∶1的发展目标,政府在职业教育改革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始终未能解决职业教育对青年学生缺乏吸引力的问题,职业教育事业因此也一直难以真正摆脱困窘的局面。对这段改革历史稍加分析我们就不难发现,投入不足、办学模式陈旧、与生产和市场结合不够紧密等,在某一时期的确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但是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未能在这场改革的初期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如社会阶层利益分配的不平等是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吸引力的根本原因。教育的社会分层功能使得进入职业教育轨道的学生最终都流入了社会底层,还有谁愿意选择接受职业教育呢?只要诸如此类的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些呼吁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架设“立交桥”,让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有机会去攻读博士学位等之类的改革措施,除了让已经进入职业教育轨道的学生能够在学业后期争取逃离这个轨道外,不可能真正取得什么实际的成果。我们唯有采取配套的社会改革措施,通过调整相关公共政策和加强相关立法等手段,才能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加合理化。例如,立法规定取得国家高级技工资质的工人,其工资不得低于大学教授等相应等级的专业人员。如果进入职业教育轨道的年轻人一样可以进入社会上层并过上体面的社会生活,那么即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不再有所谓的“立交桥”,年轻人也会乐于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志趣性向来选择接受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