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能力内隐观的普遍性及其年龄差异

作 者:

作者简介:
成子娟,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长春,130024 侯杰泰,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香港。

原文出处:
心理科学

内容提要:

数学、中文等学科能力,是先天固有不可改变的?还是后天环境培养塑造,可以改变的?学生心目中对这类问题的主观想法,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其影响的范围,将取决于这类主观想法是否具有普遍性。比如,有些学生认为数学能力是父母遗传的,很难改变,这些学生会不会同样认为中文、外语能力等,也是父母遗传的,亦难改变?本研究希望了解是否有一主导思想,影响学生对不同学科能力的整体看法。同时也分析学生这类主观想法的年龄差异。被试为中国长春市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学生,总计1650人。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并通过对结构模型的分析,验证研究假设。结果较倾向支持有一主导的内隐观,支配学生看待数学、中文等学科能力是否可变的看法。研究也表明,学生随年龄的增长越倾向认为数学、音乐能力是固存不变的。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5 期

字号:

      1 引言

      数学、中文等学科能力,是先天固有不可改变的?还是环境塑造,可以改变的?了解客观现实固然必要,但探索学生的主观想法亦甚为重要,因为这些主观想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它的影响范围,取决于这些主观想法是否具有普遍性。比如,有些学生认为数学能力是父母遗传的,很难改变,他们会不会同样相信中文、外语等其他学科能力,也是父母遗传亦难改变的?如果难于改变的观念贯穿于所有学科能力,那么学生就可能信守天命、不思进取;相反,如果他们认为学科能力是后天培养可变的,就会信奉努力、积极进取。本研究首先探讨是否有一主导思想,影响学生对不同学科能力是否先天不变的整体看法,即,跨不同学科能力,了解学生内隐观的普遍性或共通性。其次,我们也分析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是否会依年龄阶段有所改变。

      1.1 内隐观

      对数学能力是先天固存不可改变还是后天习得可变的看法被称为内隐观。内隐观(implicit belief)[1,2]一般分为两类:相信固定不能改变的固存观(entity belief )和认为灵活可变的增长(incremental)观[2]。内隐观会潜移默化地支配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1.2 内隐观与学习动机

      内隐观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行为。学生在面对学习失利时,若相信智力是灵活可变的,会倾向用特殊行为(如:我这次努力不够)和心理调试术语(如:我这次太紧张)解释结果,认为智力可以通过努力或改变学习策略而提高,并对未来的学习成功充满信心[1], 他们更多关心不断发展和完善他们的智力品质和为此所要付出的努力(如:我是否较前进步)”[1]( p.1401)[2]。相反, 持固存观的学生则在失败时坐以待毙,喜欢用固定品质术语判断和解释失败(如:因为我太笨)[1], 在选择任务时,更关心自己的能力水平(如:我的能力是否较他人更强)[2]。可见,持增长观的学生似乎处于有利的地位。

      1.3 内隐观的普遍性和维度

      内隐观是否跨不同的个人属性,仍保持一致[1]? 如果学生对数学能力持固存观,是否对中文能力等,也持固存观?是否有一总体观念,影响著他们对不同个人属性看法的普遍一致性?其次,固存观是否就是增长观的反面?它们是否为同一维度的两极(例如,长与短,长的一定不是短)?还是这两个概念没有必然联系,是平行存在的(例如,数学与语文能力,数学好,不一定语文差)?

      上述内隐观普遍性和维度的研究,对于内隐观结构体系,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及问卷测量的设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方面,我们先前研究发现学生对个性、智力等,存在一个普遍、一致的看法[3];而且内隐观属于单维度。本研究我们也假设学生对数学、 中文等学科能力是否可变,有一个普遍、一致的看法;而且学科能力内隐观属于单维度。

      1.4 年龄差异

      有关儿童智力内隐观研究表明,年长者更相信智力的固存观。比如,成人比小学生更相信智力是稳定的[4]。此外,Ablard和Mills对美国三至十一年级学生的研究,显示年长学生和成人更倾向认为智力是稳定的,且越来越喜欢将自己能力与其他学生比较[5]。

      一些成就归因研究指出,相信智力影响学业成绩的幼童,也特别相信智力是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的。大学生和教师则更相信智力是天生的,聪明的人不需要努力也会成功。总之,年长儿童比幼童更加认为智力是内在、稳定和普遍的[6]。学者大多认为, 智力是各种特殊能力的共通表征,比如,数学、中文等学科能力是智力的具体表现。中国学生学科能力内隐观是否也表现出与智力内隐观类似的年龄阶段性,这是本研究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本研究的被试为中国长春市的学生,总计1650人(小六男261、 女248;初二男277、女290;高一男299、女275)、年龄分别为11至13 岁、14至16岁及16至18岁。

      2.2 测查工具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是依据Dweck等人[1]有关智力内隐观的描述及其测量工具,并根据我们对中小学生的个案访谈预试结果编制而成。

      问卷由五项学科能力(数学、中文、外语、音乐能力和体能)组成。每项学科能力分别用四道固存观和四道增长观题目考察,共40题(5 属性×8题)(如“数学能力通常是相当固定的”; “努力可能会提高数学能力”),以九点量表陈述(1至9,“十分不同意”到“十分同意”)。

      2.3 分析方法

      我们亦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本研究的基本假设。它比其他方法有数项优点,包括可以透过比较多个模型去验证假设[7,8]。 其中多质多法(多种特质多种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MTMM )则特别适用于本研究的数据分析[7,9], 多质是指学科能力内隐观五因子(数学等,简称属性因子),多法是指测量中不同类别或内容题目的八因子(简称项目因子),按题目内容(稳定性、环境因素等)及正反向(固定、可变)作区分。简而言之,每一题目同时从属于属性及项目因子。

      我们也用多组数据的潜伏因子平均结构(mean structure)比较不同年级学生内隐观的差异,这不同于传统方法(如方差分析),因为依变项(内隐观),并不能以简单线性组合原始数据(如题目平均数)获得。在平均结构中,我们检验潜伏因子的平均数差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