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现代教育尤其是素质教育所努力追求的目标所在。在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受许多因素的制约,除了教学因素以外,非教学因素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本文拟从对非教学因素的分析入手探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般教育原理。以期能对现代教育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本文所指的非教学因素是指教学因素以外的所有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因素,如师生关系、教学情境、教育评价等因素。这些因素与教学有关,但又不是教学本身。它们在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1 师生关系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教育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师对学生施以影响,学生向教师提供反馈,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一个作用与反作用的双向互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教师与学生各自的特征及双边相互关系的特点,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1.1 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研究发现,教师的创造性与学生的创造力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有些教师在创造性动机及智力好奇心的测验中成绩在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写作能力在三个月中亦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在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这反映了教师的创造性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的影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方面,教师的创造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倾向。 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时刻意识到这个问题。教师的这种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倾向首先表现为传统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在实施创造教育时,应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培养听话顺从的学生为荣耀的教育观念,消除对顽皮学生的错误偏见,大胆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激发学生积极表现的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树立起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贯彻这一思想,从而把这一有意识的活动熟练化为无意识的习惯化的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意识倾向还表现为良好的创造性教育态度。教师的态度取决于自身的观念系统,外露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这种反映自己意向的有意无意的表现,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对学生的信任、鼓励和爱护,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讨论的气氛,给学生一种敢于表现、勇于创新的机会。这比对学生的批评、攻击、嘲讽或偏爱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良好的教育态度是教师的美德,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利保证之一。 (2)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智能结构。 教师的智能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方面。创造型教师的知识结构是一种三维立体结构模式,它由知识的广度、深度和获取知识的方法三个维度变量组成。知识的广度意味着创造型教师要具备广博的科学基础知识,特别是新兴的或边缘学科知识,能从多角度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审视分析、类比演绎,并且能在多学科交叉的“无人区”发现新问题,开拓新领域。知识的深度意味着创造型教师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对本专业的新动向和新成果有清晰的了解,并对本专业的课题有一定深度的见解,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获取知识的方法意味着教师不仅教给学生固定的知识,而且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这在现代科技知识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尤其显得重要。创造型教师就应当具备科学的方法论知识,让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 创造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应由创造性地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交往能力组成,它也是一种开放性系统。创造性教学能力包括准确的表达能力(言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科学的引发和组织能力以及精细的观察和因材施教能力等;科研能力是反映对本专业的问题有一定的研究,并把自己的思考和想法传递给学生,从而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交往能力是指创造型教师应具有与同事和学生相互交流切磋学问的能力,共同创造一种协作愉快的气氛,以利于学生创造力的激发与发展。 (3)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技巧方法。 教师在具备了创造意识和创造智能的基础上,还应掌握一定的创造技法。创造力的培养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知识和教育知识,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应懂得“如何教”。如何引导学生去创造性地学习和发现,这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创造学大师们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例如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和“诱发式提问法”、“克劳福特的“特征列表法”、阿诺德的“领域思维法”等。掌握并经常运用一定的创造技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行之有效的,这已为许多创造学者所证实。 (4)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个性品质。 教师的人格特质对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教师良好的人格特质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的勤学好问、积极进取精神,教师的仁爱友善、刚正不阿等人格品质,时时刻刻在感染着学生。许多研究表明,当教师在知识、能力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就是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莫里斯·科刚(Morris.L.Cogan)对33个班级的初中生调查发现,教师的温暖、友爱与学生自觉或被要求完成的学习任务总量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创造型教师的高尚人格,富于创新的开拓精神,广泛的兴趣和爱好,高雅的气质和风格等,都能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造力不可缺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