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中国教育学会第12次全国学术讨论会综述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0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国教育学会第12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于1999年11月8日至10 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吕型伟、顾明远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围绕会议主题展开了认真而又热烈的讨论。

      一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与会同志认为,今年6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应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赋予素质教育以时代特征和新的内涵,标志着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与会同志认为,世纪之交,我们党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其意义是巨大而深远的。

      首先,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即将到来的21世纪,高新技术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将迅猛发展,高新技术和知识经济对创新的要求是连续性、系统性和全员性的。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其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国际竞争的要求。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都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三,我国教育现状要求我们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国教育的总体水平还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落后,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即使在智育领域也有偏颇,如忽视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等等。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已经严重影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层次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必备条件。因此,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必然要求。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从“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对立起来”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从“将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的误区中解放出来,从“对教育平等”的片面理解中摆脱出来,为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二 基础教育阶段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

      1 什么是创新性人才

      有的学者提出,创新性人才主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三个方面的素质。所谓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所谓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所谓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着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

      有学者主张提创造性人才,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创造性思维有5个特点:a.创造性活动表现出新颖、 独特且有意义;b.思维加想象;c.有灵感;d.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e.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创造性人格也有5个方面的特点,即:a.健康的情感;b.坚强的意志,即具有意志的目的性、坚持性(毅力)、果断性和自制力;c.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特别是兴趣、动机和理想;d.刚毅的性格;e.良好的习惯。

      有学者在综合国内外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性人才具有以下特征:a.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b.观念具有高度的流畅性(多样性);c.思维具有灵活性;d.认识具有新颖性;e.智商在中常以上;f.人格特征鲜明。

      有学者提出,人类实践的本质就是创造,素质教育不仅应重视创新精神更应重视实践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包括教育实践能力、科学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生产实践能力。

      有学者提出,创新精神是以实践为依托的,是一种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精神力量。

      关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创新精神应包括创新的意识倾向、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方式。实践能力是一个广义概念,包括实验、动手、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2 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

      与会同志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发现和初步的创造能力。围绕以上基本思想,有学者提出基础教育阶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几个基本要求:a.教育者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教育的出发点、教育措施条件和归宿都应围绕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引导学生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b.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而人的非整体性的发展,其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创新能力的呆滞,或造成人格的不健全。c.要做到几个有机统一: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的有机统一,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的有机统一,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的有机统一,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的有机统一。d.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教师的科学素质是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格,要以平等、宽容、友善的心态来对待每个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发展。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中小学生创新潜能的最重要的客观环境。e.教育者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探索的广阔时空,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f.教育者要善于激励学生进取。教育者要培育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去选择。要善于鼓励,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