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学校的先决条件,是教育资源的科学配置和教育教学潜力的充分发挥。这是现代教育教学管理中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一、教育资源的界定和构成 教育资源是旨在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潜质、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物力和人力的优化组合与合理开发。这里的物力,是指办学设施的物质构成;人力,主要是指担负诱导和培育教育对象健康成长、发展的教师。这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对教育对象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开发其创造潜质,塑造创造型人才,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现代经济社会中,货币形态为主的教育经费,是教育资源建设的母体,是构成办学所需物力和人力有机统一的本源。我国教育经费投入构成有:(1)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包括预算内教育经费、 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收、企业办学教育经费、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与其它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 )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3)社会捐集的办学经费;(4)学费杂费;(5)其他教育经费。在由单一渠道变为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中, 国家从国民经济收入中拨出的教育经费,是教育资源投入的主体,随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且因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财力的可能而居于超前发展的地位。这在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积聚、创造条件向知识经济过渡中,尤其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育资源的载体形式与地位 教育资源投入,是以一定的载体形式表现的。教育资源的载体形式,按投入方向性的不同,划分为非生命载体形式和生命载体形式。非生命载体形式的教育资源,泛指办学的物质设施。生命载体形式的教育资源,主要是指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科学的教学艺术、育人艺术的教师,还包括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等。这两种载体形式的教育资源,在教育功能实现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非生命载体形式的教育资源,是教育教学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生命载体形式的教育资源,是利用非生命载体形式的教育资源发挥自身价值的教育社会功能的主体。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这二者的关系,是办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非生命载体形式教育资源,按作用于教育社会功能实现的方式不同,可分为教学设施和辅助性教学设施两部分。教学设施,是指直接作用于教育社会功能实现的办学硬件设施,包括多种功能的教室、实验室、电教音像室、语音室、电脑室和图书馆、科技馆及相关的设备、组件等。辅助性教学设施,是指在某种程度上间接作用于教育社会功能实现的设施,包括生活设施、校园的环境配套设施等。这样划分的目的,是由于在一定时期内,教育资源投入的有限性和在特定的办学范围内有阶段、分层次地推进办学设施的整体布局和规划所决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在一定的阶段或时期内,必须将直接作用于教育功能实现的教学硬件设施建设置于优先的重要地位,首先处理好;间接作用于教育社会功能实现的辅助性设施建设置于从属的地位,不是置之不顾,在条件许可时亦需要逐渐处理好,而不是在尚不具备条件时急着置于教学设施建设之先。只有这样辩证的主、从结合地处理好学校的主、辅设施建设,才能有效地发挥教育资源投入的整体性功能。 生命载体形式教育资源,按其产生教育创新价值的性质,是内生性教育资源。简明地说,生命载体形式教育资源,是直接作用于创造经济社会价值、实现经济社会内生增长的教育资源,是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资源,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居于特殊的地位。人的创造性与创造功能的开发、诱导、培育和发挥,是不同于非思维功能的非生命载体形式教育资源的的生命物质的最高形式——人的本质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的状态。显而易见,教师作为内生性教育资源的主体,自身创造性能量的释放和创新性社会价值的实现,是不可以简单的计量方法来表达的。它只体现于社会的无限的生动的发展。 在根本意义上说,生命载体形式教育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正由于这样,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创造潜力开发,是非常重要的。可包括: 1、抓好教师队伍的培养 在继承和发展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的理论、方法和手段,造就层次较高的千百万服务于现代科技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灵魂工程师,使生命载体形式的教育资源永葆旺盛的生机和不竭的源泉。 2、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 根据教育科学发展和现代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以多种有效的形式或模式,对在职教师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充电”,以期实现知识更新和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地立于较高的起点上,促进育才工程的提高和发展。 3、盘活和开发教师的社会资源 就全国范围看,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在数量上,城市多于农村,发达地区多于次发达地区;在质量上,亦是城市高于农村,发达地区高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社会中教师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和合理使用时,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盘活教师的社会存量,制订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和具体办法,鼓励发达地区过量的教师定期、定点和定向支援落后地区的教育,参与落后地区的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在地、县、乡和人口聚居的社区建立基地,传经送宝发挥辐射、扩散功能,援教的教师与受援地区的教师密切合作,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在较高的起点上得以发展。这对于逐步缩小全国教育社会中的地区差距和开发社会创造潜能差距,提高中华民族教育素质,促进全国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实现教育资源建设功能的特点 教育资源投入功能的实现,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生产资本投入产出的是增值的物质产品,即比原投入的生产资本扩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具单向性,教育资源投入即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的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原生创造潜质的开发,即通过社会化的教育和学习,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潜能,经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将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达到社会价值增值;且开发的创造潜力在使用过程中无磨损性,只有增值和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因此,教育资源的投入产出的社会功能具多向性。不仅如此,教育资源投入功能的实现,还有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