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在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招生考试制度及教育评估内容和方法的同时,“大力提高教育技术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专业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有了教育就有以当时生产力及技术水平为基础的教育技术。同时,也必然产生与这种教育技术相适应的教育模式。 在原始社会,当阶级和文字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水平很低,在生产过程中人们的关系是平等的。这时的教育技术主要是口授耳听、言传身教;教育是在一种自然状态下的“能者为师”,即:无所谓“师”亦无所谓“生”的模式中进行的。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级产生了,也有了文字,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科技(特别是传播技术,如:知识的载体、知识的传递工具等)不够发达,使得教育技术并没有新的发展,仍停留在口授耳听、言传身教的原始水平。然而,由于奴隶主和封建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便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加强对后代的教育。这样就出现了“私塾”和“游学”等教育形式,同时也产生了以传授知识为基本目的的“传道、授业、解惑”式的教育模式。 到了17世纪中叶,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迅速发展,引起了教育技术和教育模式的巨大变化,出现了直观教育的理论和直观教育的技术,出现了班级授课的新型教育形式,使更多的平民百姓也能够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产生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新的教育模式——强调实践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的产生,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过程中,对大量的、能够迅速操作机器的劳动者的需求在教育中的反映。 到了19世纪末期,知识更新速度加快,人们不可能通过事事实践来获得新的知识。这时,以电为能源、以幻灯为先导的视听教育技术应运而生并一发而不可收。现在,广播、录音、电影、电视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技术——视听教育技术。同时,出现了“人(教师)→机(各种教育媒体)→人(学生)”的教育模式。但是,这种教育模式仍然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来进行的。各种教育媒体只是教师用以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就是广播电视大学这样的远距离教育也不例外。 到了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微型计算机开始在教育领域得到应用,80年代迅速得到普及。进入90年代,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类的教育技术由视听技术迅速发展到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为依托的信息技术。这种新型教育技术对于改革教育模式的作用,将随着以信息革命为显著标志的21世纪的日益临近而更加明显,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将迅速出现并将对传统的教育观念、教学形式、教育评估标准产生强烈的震撼和冲击。这种新型教育模式可概括如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任何时间与自己需要的、高水平的人士(认识或不认识的专家、学者、教师、同学、网友)相沟通→获得最需要的学习指导建议、学习信息和学习资源→采用最有效的学习模式实现学习目标。 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无校园围墙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它将成为21世纪教育实效性、自主性、终身化发展目标的基本模式和基本途径。 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经济与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国还有相当多的地区和学校,目前还不具备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条件。对于这些地区和学校,这种新型教育模式是否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呢?了解了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特点,我们就知道了。 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特点主要有: 1.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资源的选择与组合,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着学生更主动、更多样、更有效地学习来进行的。 2.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所担任的是一个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的角色。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3.信息技术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多种教育资源的选择与组合,如:传统的教学媒体、电化教育媒体的设计与应用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以学习者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信息(形象、直观、生动、活泼、非线性的超文本结构);以最快捷的方式传递信息(各种各样的设施和网络);以最符合人的思维规律和思维习惯的方式处理信息(交互式、高效率)。这个作用,是通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殊技术优势,构建起有效的呈现、传递、处理信息的新型教育模式而得到充分发挥的。 4.整个学习过程是开放的、自由的和相对宽松的。 通过对新型教育模式上述四个特征的概括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的新型教育模式离我们并不太远,因为我们的不少学校已经具备了探索和实践新型教育模式的基本环境和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