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对农村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援引莱斯特·B·皮尔逊1969年的研究(《发展中的伙伴》,纽约, 普雷格出版社)认定“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不包括中国)的人民有22%住在农村。”(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华东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学会生存.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133.)显然, 这是一个大大低估了的数据。19年以后,1991年6 月在中国山东省泰安市举行了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作为世界全民教育大会的后续活动,来自世界五大洲的44个国家的代表,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银行等8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和观察员140多人参加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在开幕式上指出:“各位面临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农村教育——具有最重大的意义。今天生活在世界上的千百万易受损害的人们大多数生活在农村。虽然城市社区面临的问题不可低估,但必须承认正是在农村才存在人的发展方面的最大差别……人的发展的所有主要问题在世界的农村地区都存在。”马约尔纠正了十九年前对农村人口的统计,指出:“农村人口构成世界总人口的58%。在最不发达国家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82%;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农村人口为67%。在工业国家中,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28%。”因此,马约尔先生强调:“农村教育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重点工作之一。”(注:国家教育委员会、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编.当代国际农村教育发展的改革大趋势(农村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11.) 从这个背景出发,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设立了“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农村”这一概念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农村教育”强调的范畴与对象也是有差别的。但是国际社会为了实施全民教育计划,乃至实施终身教育,又必须在农村教育上达成共识,以便在研究什么对象、确定什么重点、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上取得一致。解决这一切问题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是农村教育? 一、农村教育的含义 一般把发生在农村、以农村人口为对象并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教育称之为农村教育。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农村教育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出现农村与城市二元社会、农民处于不利条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旨在使农村人口获取知识与劳动技能、现代公民意识与创业能力的教育。 “农村”在城乡二元结构中具有特定的含义 人类社会是从农业文明发展起来的。人类的生存依赖于农业的形成与发展。有农业,就有农民,就存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以农民为基本人口的“农村”(注:(美)·米格代尔认为,在农民社会中,土地和生产占中心的地位。“只有农业生产是主要收入的社区才能称之为农村”。“而大农场是完全不同于农村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形式,因此本书没有探讨它”。参阅J·米格代尔著,李玉琪、袁宁译.农民学丛书: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16.23.)。但以这一“农村”概念为依据的“农村教育”是一个含义极其宽泛的概念,既包括了整个农业文明时期的教育形态(即古代教育),也包括了今天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教育。这是一种静态的认识。本文研究的“农村”与“农村教育”并非这一含义宽泛的概念。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的必然。十八世纪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开始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这是继历史上农牧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商业与物质生产部门分离的三大分工后,又一次新的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工业”和“农村——农业”的产业分工(注: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国情研究第3号报告: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2.6-7.21.城乡二元结构比率是指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即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乡村劳动生产率的比值。 城市劳动生产率 即 城乡二元结构比率=─────── 乡村劳动生产率 这一指标的经济学含义是,当这一比率大于1时, 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指数愈大,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反之这一指标愈小,城乡二元结构就愈不明显;当这比率等于1时,城乡二元结构基本消失, 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乡村劳动生产率相等,此时城乡劳动者的差距只是居住地点的差异。)。尽管不同的国家因为其条件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起步时间有先后,过渡期有长短,但都要经历一段农村与城市同时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时期(注: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国情研究第3号报告:城市与乡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1996.2.6-7.21.城乡二元结构比率是指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即城市劳动生产率与乡村劳动生产率的比值。 城市劳动生产率 即 城乡二元结构比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