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国家创新体系是:“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包括企业、实验室、科学机构与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流,并且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创新体系是由存在于企业、政府和学术界的关于科技发展方面的相互关系与交流所构成的。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 国家创新体系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因为国家创新体系对解决发展理论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路:发展的动力包括不包括知识性的力量?发展的结构是单要素的还是多要素的?发展诸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冲突的还是互动的? 本文拟从国家创新体系的角度重新评价工业化论、经济增长论、社会目标论和综合论这四种发展观,并试图论证创新论发展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工业化论的发展观 把发展理解为工业化,不仅为许多发展理论的研究者所推崇,而且被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所推崇。对工业化,有不同理解。斯大林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工业总产值达到或超过工农业总产值的70%,那么,这个国家就实现了工业化。在印度经济学家撒克(S.Y.Thaker)看来,工业化就是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向以工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的转变,即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中的份额下降,制造业和服务业份额上升。西方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随着人均收入的增长,制造业在总产出和就业中所占份额上升及农业所占份额相应下降”。从上述定义不难看出,工业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在这个阶段,从生产工具看,工业生产技术超过农业生产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人类自有史以来对技术就作出了贡献。只是在机器时代破晓以后,纺织的机械化,随着蒸汽机作为一项新的能源,随着从单件生产过渡到系列生产,过渡到大规模生产,人类社会才开始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工业化的这种变化。”从社会生产力角度看,工业生产力逐渐超过农业生产力;从产业结构看,工业生产方式逐渐超过农业生产方式;从社会的劳动方式以及社会阶层构成看,从事工业的就业人数超过了从事农业的就业人数;从国民经济构成看,工业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地位超过农业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地位;从社会结构看,城市的地位超过农村;等等。 客观而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工业化的发展观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甚至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今天,工业化也不失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传统工业化的发展观在理论上是不完备的:其一,传统工业化理论一般都拒斥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过分强化中央政府或全国性计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最终破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其二,传统工业化理论往往片面强调工业增长的产值指标,因而往往导致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模式,最终抑制工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三,传统工业化理论往往采取非均衡的发展战略,这种战略往往导致经济增长与知识进步的失衡,使经济增长得不到知识进步的有力支持,知识进步也得不到经济增长的支持,最终既抑制了经济增长,也抑制了知识进步。日本工业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国家创新体系。日本学者林武认为,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这样一种多元化的工业技术理念:“(1)原材料(包括各种能源),即Materials,简称M1。(2)工具及机械设备,即machines,简称M2。(3)技术工人即技术人员,即manpower,简称M3。(4)经营(技术管理和管理技术的总称),即management,简称M4。(5)对技术及技术产品的需求,即makets,简称M5。”从这样一种观念出发,日本的工业化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①掌握操作技术阶段。②对引进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阶段。③修理和一系列小改进阶段。④设计及规划阶段。⑤国产化阶段。如果某个民族的目标是要在工业化中达到完全技术自立,则上述五阶段中任何一个大概也不能省略或缺少。”据此,林武在总结工业技术自立的“日本经验”共有五条:其一,发挥国家的作用;其二,国民的拥护和基本的人权;其三,国民的技术体系;其四,培养国民型的工程师;其五,加强技术管理。所谓国民的技术体系就是,“几乎所有的技术领域都有可供利用的技术要素(5M),都有可以代替、代用的固有技术和技能的积累,尽管是不完全的。于是,能够在新旧、内外的技术之间确立配套体系,这使得技术自立,即形成国民的技术成为可能。” 相反,前苏联由于没有很好地处理工业化与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的关系,导致工业化的中断和再工业化的被动局面。前苏联的问题就在于计划体制恰恰割裂了国家创新体系中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时代推进工业化必须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改变了蒸汽机技术革命和电工技术革命以来生产企业主导社会活动轴心的社会结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重建了研究机构、政府、企业和教育部门之间的关系,它形成了以教育机构为基础、以研究机构为重点、以政府为轴心、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教育机构由经济社会活动的边缘建制,变成决定社会成员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社会建制,并因此构成知识共同体的基础。在从蒸汽机技术革命到电工技术革命的发展过程中,研究机构的作用在不断增强,但是,在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关系中,企业起主导作用。然而,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中,研究机构获得了重要地位,或者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源泉,或者成为企业的核心组织,而且,企业本身日益演变成以赢利为目的的研究机构。由于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关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政府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充当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中介,从而成为技术创新的组织者和重要支持者。 因此,工业化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政府管理体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技体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更为重要的是,市场、政府、企业、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必须形成互动关系。 经济增长论的发展观 发展即经济增长论的支持者多为经济学家和政治活动家特别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决策者。这种发展观不仅决定了整个20世纪的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而且至今还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地球村的生存与发展,不论穷国还是富国,不论是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不论是远离大陆的太平洋岛国,还是贫瘠的南撒哈拉部落。 在经济增长论的发展观看来,发展就是经济增长或主要是经济增长。“从严格的经济学意义上讲,发展始终是意味一个原本或多或少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国民经济,具有能够产生和支持每年5%至7%或更高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率的能力(一个和国民生产总值相似的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或GDP,也被运用。衡量一个国家能够以比人口增长率更快的速度扩大它的产出能力时,人均收入增长率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这两个可供选择的经济发展指标也被普遍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