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本质新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春时 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前,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应当引起理论界的注意,就是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文学与文化的冲突日益明显。一方面,纯文学的现代主义思潮涌起,它的非理性倾向导致对传统价值的毁弃,也引起主流文化的强烈反弹。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兴起的背景下,俗文学崛起,它的消遣娱乐性后隐藏着的反文化性消解着传统文化规范,也引起主流文化的警惕和抵制。这种文化冲突不应仅仅归结为文学的堕落(如前不久发生的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就有这种倾向),因为还有更为深刻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是文学作为特殊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异质性所致,而市场经济和社会现代化不过是诱发和强化这种异质性,从而导致文学与文化冲突的外因。这启示我们,必须把文学作为异质文化来考察,这样做不仅有助于调适文学与文化的冲突,而且会深化对文学本质的认识,从而具有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

      传统文学观把文学作为文化的同质性形态,忽视甚至抹煞两者间质的差异,而把文学区别于一般文化的特性仅仅归结为形象性,似乎在这种形象里面只包藏着一般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学理论把文学当作现实的摹仿,或者当作意识形态的载体,如文以载道或文艺从属于政治等,都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这种传统文学观肯定了文学与文化的联系,强调了文化对于文学的影响、制约作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它忽视了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文学与一般文化的差别、异质性,也就是文学超文化、反文化的性质。应该说,许多文学理论家注意到了文学与一般文化的差异,并力图从理论上给以说明,但是他们仅仅强调文学的形象性或者感性特征,以求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如中国古典文论强调文学的表情性,以情与理对抗;西方古典文论强调文学作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对立)。由于感性毕竟还要受到理性的制约、支配,因此这种感性化的文学观并不能根本上解决文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这就是说,文学与文化的差异不在形式,也不在文学的感性特征,而在更本质的方面。这个更根本的方面就是文学作为异质文化的反文化性和超文化性。

      文学史上可以发现大量与传统文学观相反的事实,这些事实证明了文学对文化的异质性。首先,是纯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文学对文化规范的突破。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它规定了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学自产生以来,它就与意识形态相冲突。当然,文学还有受意识形态影响、制约的一面,因此文学也打上了意识形态烙印,受到主流文化的规范。但是,更重要的方面在于,文学并不被动地接受文化规范,也不是意识形态的被动载体,它以其审美品格批判现实文化,冲破意识形态桎梏。封建社会,统治意识形态是宗法礼教,但文学并不肯定宗法礼教(虽然受到宗法礼教的影响、制约),反而同情人民、反抗暴政;讴歌爱情和自由,反对吃人道德……出现了像《红楼梦》那样的超越封建意识形态的伟大著作。资本主义社会核心意识形态是私有观念,但资本主义时代的文学(从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并不肯定资本主义关系,反而揭露资本的压迫和人性的异化。一部文学史,可以看作是文学与文化的冲突史。文学因其审美超越性和批判性,往往被正统文化视为异端,遭到压制、打击甚至禁毁,从古至今,不乏这种事例。

      俗文学也具有文化异端的性质。俗文学以其突出的消遣娱乐性区别于纯文学或严肃文学,而消遣娱乐作用又是对人类深层心理中的原始欲望的泄导。无意识中积聚着两种原始内驱力,一为性欲,一为攻击性。俗文学以合法的形式使性欲和攻击性得以泄导,产生消遣娱乐作用。这种合法化就是使性和暴力披上道德的外衣,比如《三言》、《二拍》中色情描写又加上道德说教;武侠小说或现代警匪片中把暴力变成正义与邪恶的斗争,等等。尽管有了合法化的形式,仍然不能掩盖俗文学的或显或隐的色情、暴力倾向,而这种倾向瓦解着文化规范,具有某种反文化倾向。正因为如此,俗文学作品往往被主流文化所轻视、排斥,甚至当作诲淫诲盗的洪水猛兽。另一方面,俗文学又以其消遣娱乐性甚至反文化性,吸引了要求缓解理性压力的广大读者,因而有其深厚的社会接受土壤。

      文学的异质文化性质,根源于文化的性质和结构以及文学的性质和结构。

      文化是一个最广大的意义体系,它具有多种层次、多种水平,从而形成多种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之间互相联系,结为一体,同时又并非同质。从总体上说,文化作为广大的意义体系,既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工具和价值规范,又是人类自由的限制甚至桎梏。但文化系统又不是铁板一块,在其中存在着自身的否定力量,这种内在矛盾缓解了文化对人的桎梏,给人的自由留下了出路。文学就体现了这种否定力量。

      从文化层次看,存在着文化原型、文化心理和文化形态三种层面。文化原型是深层文化结构,它与无意识相对应,是原始文化的转化物。在文化的深层结构中,积淀着文化的原始内涵(原始意象),这如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文化的原始生命力存在于此,文学艺术等审美文化也植根于此。

      文化心理是文化的内涵,文化不仅仅是一套制度规范,而且包含着相应的社会心理,这是文化的活的内容,有了它文化才不是僵死的东西。文化心理与文化形态既相适应又相冲突,前者不断冲破后者,推进文化发展。

      文化形态是文化的外壳,它具有某种实在性,相对稳定,规范着文化心理,并且在历史进程中传承,形成文化传统。

      从文化水平看,存在着感性文化、理性文化和超越文化三种水平。感性文化在文化心理层面是日常心理,在文化形态层面是习俗文化。理性文化在文化心理层面是世界观,在文化形态层面是理论文化(科学和意识形态)。超越文化具有超越性,它克服了感性、理性文化的局限性,消除了文化与人的对立,成为自由的文化。超越文化在文化心理层面是审美意识,在文化形态层面是审美文化和哲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