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七次年会活动报导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学术研讨情况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第七次年会于6月16日至19 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的回顾与展望”。这次研讨是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理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专家、教授和一批青年学者、报刊编辑、记者一百二十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徐中玉、钱谷融、王臻中等教授主持。江苏省委宣传部长王湛到会讲话。会议经过分组讨论与大会交流,大家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交流心得,气氛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下面摘录的是大会发言的部分内容,系根据记录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部分论文将在会后陆续发表。

      吴 炫(南京师大教授):理论界面临疑难点。其一是文明的转型。元理解中国是《易经》,西方是《圣经》。《圣经》是对彼岸世界的解释,《易经》有宿命文化精神。现代化是对儒道释对《易经》新的解释系统。文明改变有可能。中西融汇是个思路,但一种文明必有其负效应,没有一种全由精华组合成的文明。“既要……又要”的思维模式,“天人对立”与“天人合一”这两条无法融汇。必须建立新的价值系统,把这两者打碎,重新组合。融汇说表达愿望,不具操作性。应持批判与创造的统一。

      孙绍振(福建师大教授):西方文论、现代文论引进了好多系列。引进任何一种文论,都须解决三个问题,即解读个别文本、解读经典文本、解读文学史。西方总结的是他们的经验,理论姿态是宇宙的普遍性,但我们的经验是他们的空白。历史经验是:解释得通与不通,最宝贵的是不通。这样才能发展引进理论中最有弹性的部分,最有弹性的部分被封闭就意味着理论的死亡。现在缺乏系统细读西方理论,缺乏以此细读文学史。有的过分强调求同,但抓住不一致才能求得发展。

      王晓明(华东师大教授):我们是在新的精神条件下回顾。“新”有两点:一是中国社会巨大变动,很多经验是过去没有的,80年代在思想预设上形成的看法被证明是需要讨论的;二是中国发生的变化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中国现实的独特性,也是世界性问题。不仅仅是对文学的解释,同时更是中国人创造出来的对现代文化的想象、知识基础的一部分。审美观念,对人的看法,对社会历史的看法,互相支持呼应。一百年历史,中国文学理论变化发展,是不断参与主导性的现代化想象与建构。兴趣主要不在于文学,而在于通过解释参与主导,文学丰富的可能性是被忽视的。现代性并不能复盖人的生活全部、现代性之外的精神生活的领域。文学开辟现代性之外的领域。

      胡经之(深圳大学教授):文论的现代化模式问题。文艺在想象中建构个人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不主张单讲人或对象。文论也有形式问题,包括形式创新。《文心雕龙》等是体系化的,但停留在此很难现代化。从感性具体到逻辑论证,再回到理性具体,理论的现代化必须走这条途径。现代化从王国维、梁启超开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现代还可用这种模式。朱光潜、蔡仪两种美学,好的一点是没离开文艺实践。理论高明,最后还得看作品,分析作品实际。

      许子东(香港嶺南大学副教授):文学作为主导性社会观念只是存在于想象之中。文学还扮演主导角色,是其他民族所少见的。张爱玲不搞宏大叙事,写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也是一种历史观。

      顾 骧(中国作家协会理论家):用百年来的实践解释理论,无法回避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与命运。从源头上看,二、三十年代传进来的是庸俗社会学。其核心是否定人学与对人的命运的关注。巴金、曹禺、老舍远离庸俗社会学,关心人物命运,深入人性,他们的创作历程有很多教训。其实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心是人,唯物之“物”,是社会存在、生活方式,都缺少不了人。一进社会,人是出发点。

      包忠文(南京大学教授):这几年主要思考文论的民族化与现代化问题。中外关系、古今关系,集中点是文学艺术的本体。文学不能脱离社会、文化、生命,是依存关系。离开依存讲独立性、超功利性是不成立的。艺术从属于人生。对外国的东西以意为之是一种浮躁,建构体系谈何容易。应重视马克思的两个观点:一是思想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二是历史合力论,可概括20世纪人类基本思想。

      姚文放(扬州大学教授):文学加入全社会精神转向问题。以往一直存在一个误区,即文艺理论为创作服务,或指导创作。文艺理论、美学是满足自身的理性兴趣与需要。追求理论体系、学术快乐,有这一点就够了。康德是建立了体系的大家,但一生未离开家乡,对当时创作也很隔膜,他的理论却产生了世界性影响。如果要为繁荣创作提供指导,岂不是背了精神十字架。

      徐 岱(浙江大学教授):这几年现当代文学、哲学等发展较快,相比之下文艺理论界有些滞后,有的还在谈十几年前的老问题。搞文论不应有时装表演心态。引进西方文化资源是对的,但引进后不去用,介绍完了就结束,热衷于话语权,就显出不足。应该把问题具体化、深入化。例如西方人文学界的语言学转向,反本质主义,反普遍性话语,后现代主义,这条主线还缺乏系统清理。

      饶芃子(暨南大学教授):要正确地寻找本民族的文论资源,要重视对古代文论研究中的还原,通过还原、破译、对话,寻找回自己。中西文论交流频繁,对西方引入的文论进行历史性的清理,对认识我们自己有好处,要用双文化的眼光,发掘世界范围内的文论宝库,与西方作平等对话。要总结我们的经验,对若干理论问题进行清理,通过研究个案,搞清每一次文论突破是在何种背景下发生的,拓展了哪些领域,有何新的进展,新的理论在出现后有何影响等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