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谁?人在哪里?

——与黄鸣奋先生的不同态度

作 者:
江明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文艺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首先得承认,黄鸣奋先生上述文章中对当今科技高速发展并使艺术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的描述是符合事实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之间不会有分歧。我不能苟同的是,黄先生那种乐观的态度——他把文艺在这一进程中的前景看得过于美好了。而我则以为,高科技对文艺的全面介入,最终将使文艺的精神和本质全面瓦解,导致艺术的死亡。前景并不乐观。

      我们都知道,艺术的精神和本质是人,人的存在和人的现实。失去了人以及这种本质力量,也就不存在艺术了。尽管这种艺术理论观来自古典主义的艺术哲学,但我仍然认为,对我们认识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和本质并不会过时。至少从上个世纪末以来,许多思想家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家就已经很尖锐激烈地批判资本主义工业的高速和失控的发展对人的本质的异化与扭曲。我们在当代“西马”的著述中,能看到这种批判的延续和深化。这种批判也让我们看到作为人的本质与精神的物化形式的艺术也面临着异化和扭曲的现实困扰。事实上,当代的文学艺术越来越多地用扭曲变态方式表现人在自己创造的现实中生存以及思想状况;可能是科学技术越进步,对人的压力与压抑就更大,对文艺的本质与精神也就有更大的破坏,以至我们只能去怀念人类童年时期的艺术,把它们当作不可企及的范本。我们当然非常理解当代文学家艺术家用各种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人的精神的不懈努力,但是我们也无法不承认这样的感受——这些作品所挥之不去的那种悲观情绪。这才是最为重要的,因为我们通过这种文艺的形态,看到了人的失控而无能为力的前景。所以,当代文学艺术不断重复着这样的主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

      从本世纪后半叶以来,我们不断读到大量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幻想作品,描写未来世界与人类的生存状态,探讨人机对话的深入程度。这里,我们看到了科技高速发展对人类未来生活的根本性改变,为人类造福的可能性。不过,这些作品似乎更带着忧虑和恐惧——人类的好意成了人类自身的枷锁,高科技对人的统治,使人失去了自己,失去了人的价值意义。我感到,这些作品就其思想情绪而言,多数是相当悲观的;这也许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痛苦和烦恼吧。我以为,对这种前景持乐观态度是相当盲目的,至少是对人性,人的存在和价值缺少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不能不正视这样的现实:当代高科技的发展进程与世界性的商业化进程是同步展开的。商业化的负面影响正在有效地迫使本是与商业化对立的文学艺术也迅速走上商业化的轨道,其间,高科技也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是否可以说,正是当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才使一直在顽强抗拒商业化的文学艺术转眼之间就土崩瓦解。当今消费文艺的过度泛滥,可以作为佐证。我们当然不是一概地反对消费文艺,但当我们被电子艺术、卡拉OK、多媒体艺术包围住的时候,我们是否会问,人类那源远流长的艺术精神哪里去了?!一切都在消费之中消解掉了。当这一切都被消解了以后,消费性的文艺只会盲目地跟着市场走,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无节制地运作。这样,就可能生产出各种艺术垃圾和有害之物。我们从国外一些较为清醒的思想理论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人们的担忧,而当代社会大量的事实,表明我们如果不得不面对这个时代的话,在享受其成果时,也将深受其害。所以,我读到黄先生那样拜物教一般地述说高科技给文艺带来多少好处的时候,心中不禁产生了深深的悲哀。

      我们必须承认,现代高科技的发展,正在影响和调整我们的文艺格局。不过,这种现象有很多负面的东西,至少现在是这样。我想,我们应该要有足够的警惕,在这种历史性的变化前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必过早地把好话说绝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