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延安文论话语体系论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平远,南昌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15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到1945年的“七大”,是中共发展壮大并为夺取全国胜利奠定扎实根基的关键期,也是毛泽东文艺理论、文化理论发展成熟并成为引领中国文艺和中国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期。对于这一时期毛泽东文艺理论、文化理论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但也存在一种倾向:或集中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或偏重于《新民主主义论》(以下简称《新论》),而将二者关联起来,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进行整体性研究和结构性分析的,似不多见。

       本文认为,延安时期的毛泽东文论话语体系,实际上由两套在性质、结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上不尽相同的话语系统构成。其中,一套立足于党的“最低纲领”和“统一战线”立场,一套立足于党的“最高纲领”和“党的建设”立场;前者表现为人民性、民族话语和国民文化方针,后者表现为阶级性、党性话语和党的文艺政策;前者以《新论》为代表,后者以《讲话》为代表。两套话语既自成系统,又相互关联,互动互补,集成为一套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动态平衡性的话语体系。其中具有主旋律性质和话语领导权地位的主导性话语,是党性话语,表现为对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及“工农兵方向”之倡导。这种多层、多维的文论话语体系极具结构性张力,为文艺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生生不息的内源性动力。

       一、以《新论》为代表的民族话语与国民文化方针

       1935年8月,根据共产国际七大精神和国内高涨的民族主义思潮,中共《八一宣言》提出了实现全国总动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共赴国难抗日救国的政治主张。①同年12月,中央瓦窑堡会议决议: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更名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意为苏维埃“不但是代表工人农民的,而且是代表中华民族的”。②

       苏维埃何为?根据列宁的学说,苏维埃即无产阶级专政:“苏维埃形式即旨在直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③“这种形式就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制度。无产阶级专政!”④在列宁的国际一大二次会议报告中,“苏维埃政权或无产阶级专政”,“苏维埃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⑤这是两个可以相互指代的概念。将“阶级”的苏维埃转变为“民族”的苏维埃,无疑是对苏维埃及其政策的重大修正。

       1936年8月,为重新实现国共合作,中共进一步提出了苏维埃可以“改制”、“去名”之意向。1937年4月,更是明确表示:“拥护三民主义及国民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取消暴动政策及没收地主土地政策,停止赤化运动”;“取消苏维埃政府及其制度”,改陕北苏区为陕甘宁边区;“取消红军名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⑥同年5月,毛泽东重申了中共的保证:“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受南京中央政府及军事委员会的指导。”⑦同年9月,中共公开宣布:“三民主义为今日中国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⑧1939年1月,中共再次郑重承诺:“共产党诚意的愿与国民党共同为实现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之三民主义新中华民国而奋斗。”⑨同月毛泽东为《陕甘宁边区实录》一书题词:“边区是民主的抗日根据地,是实施三民主义最彻底的地方。”⑩

       正是在这种紧锣密鼓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整、转换中,1937年11月,李初梨在《十年来新文化运动的检讨》中提出要“建立以民族解放、民权自由、民生幸福为内容的革命的三民主义的文化”。(11)1939年6月,杨松在《论新文化运动中的两条路线》中也强调:“不分信仰、党派、阶级、旧派、新派、京派、海派等等之不同,一切有民族和民主思想的全国文化界同人都亲密团结起来”,“我们要真正革命的三民主义的新文化!”(12)

       在承认三民主义为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和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之时,一种可能将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混同”起来的思想倾向,值得警惕。而“以三民主义来溶化、消灭和麻痹共产主义”(13)的政治阴谋,更是甚嚣尘上。中国向何处去?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旗帜?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4)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概念。1940年1月,毛泽东在边区文协会上的讲演《新民主主义的政治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任务、对象、动力及其前途,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中国的社会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15)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客观上“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与此同时,“又恰是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更广大的道路”。(16)因此,新民主主义既具有资本主义因素也具有社会主义因素,但既不是资本主义也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是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介和桥梁。毫无疑问,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选择,新民主主义,乃是对列宁关于落后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非资本主义前途论”(17)的重大突破与重大创新。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18)这和三民主义、国民革命的政治目标是基本吻合的。国民党一大《宣言》解释民权主义所称:“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而凡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无论其为团体或个人,皆不得享有此等自由及权利。”(19)虽未直接用“专政”一词,却明显含有“专政”之意。而实施“宪政”制度必须经过“军政”、“训政”阶段,则明确表达了“民主集中”乃至“集权”之政治理念与制度设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