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时代中国文艺学的勃勃生机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元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国中外文学理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原文出处:
文艺争鸣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2005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春风又绿,烟雨江南。今日文艺理论园地里一派繁荣与热烈。《文艺争鸣》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就文艺学的前沿论题集中做了9个专辑,文章计约五十余篇,洋洋洒洒,蔚成大观。前辈学人不断创为新说,后进学子时见惊世之论。学者们从各自的角度阐述了当前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所处的现实语境、各自所面临的发展困境,并以关注现实的高涨热情,探讨文艺学的未来发展。他们或高屋建瓴,或简笔驭繁,或曲径通幽,或直捣黄龙;其间有前沿论题的激扬蹈厉,也有文本修辞探讨的细致婉曲,有博弈的精彩,也有和合的通脱。多样共生,话语丛集,正应了多元对话时代文艺发展现实的呼唤,也显示了当代中国文艺学发展的勃勃生机。

      问题意识激荡下的中国文艺学

      我们的文学研究究竟处在一个怎样的时代怎样的语境之中?什么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文学的现实?它的基本的主导的方面是什么?它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它的当下语境是一个稳定的遵守既定规范的相对稳定的常规时期,还是一个处在激烈变化中的特定的变革转型时期?它是要回到一种一统的范式来统贯创作、欣赏、批评和教育的文学的时代,还是多种范式多种话语在多样化的文化现实中共生并在的新的历史时期?它是一个边界确定无疑无可移易,必须保卫其纯洁性既成性的学科,还是内部发生了重大变化,边界正在模糊甚至不断移动的学科,需要重新思考其既往范式在当下的合法性的学科?

      现实向我们提出了问题,文学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学对象,关注当下,关注视觉图像文化,关注媒介革命与媒介文化,关注大众流行文化与网络文化,关注性别文化与时尚文化,而文艺学自然扩大了它的研究范围,重新考虑并确定它的研究对象,比如读图时代里的语言与视像的关系,全球化条件下网络文学与文化中的虚拟空间,媒介时代的文学与传播,时尚时代文学的浪潮化、复制化与泛审美化,后殖民时代的少数族裔文化以及消费时代的身体文化。

      文学也必须关注和研究新的论题、概念和范畴。如从语言论转向到文化的转向,西方“理论革命”的遗产与文化的转向的关系,文学理论的问题意识与提问的首要性,文学批评的范式及范式与话语的关系,批评话语创造的多样性,对话主义的历史性出场,文学的文本间性、主体间性与文学交流中的理论批评共同体及共同体间性,后殖民时代的全球化与文学的民族间性,文学的审美现代性的本土变异与重建文学新理性,文学的全息性构成与历史语境中的主导形态,文学的公共空间,文学的场域和网络文学的虚拟建构等。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杜书瀛的《文艺学向何处去》,王一川的《理论的批评化》,张法的《语言问题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理论转型》,高小康的《从意识形态到群落意象》,蒋述卓、涂昊的《不断走向现代形态的文学社会学》,张杰的《文化转型背景下文学审美价值的凸显》,张荣翼的《日常生活中的意识形态——当前都市通俗文学中汉语形象的蕴含》,马大康的《从“鉴赏”到“消费”——消费文化与文艺学研究范式变革》,胡继华的《批评话语的新近走向》,陈太胜的《走向综合的批评理论与实践》,赵勇的《新世纪文学理论的生长点在哪里》,李勇的《大众文化研究对文学理论的挑战》等都对此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毋庸讳言,此次讨论的论题设计,仍有很大不足,就总体而言,缺乏前沿性,敏锐性,有不少话题是人云亦云,老生畅谈,明显缺乏问题意识。相信这些问题将会在今后的《文艺争鸣》中继续得到争鸣。

      多种范式背景下的话语丛集

      此次讨论展开了多种不同层次、不同指向的文学理论话语。9个专辑中包括新世纪文艺理论的审美泛化理论话题、情感论话题、语言论话题、生活论话题、社会论话题、文体论话题、批评论话题等,可说是范式多元,话语丛集,各具特色,共展并陈。在每一话题中,又进一步探讨了细部论题。如审美生活论话题讨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认知文化的式微,文学性的扩张,新的美学原则、大众文化研究、消费社会的文学等一系列问题。批评论话题探讨了批评的理论化与理论批评化、当代批评理论与批评实践、批评的当代策略、批评话语的走向等一系列问题。社会论话题讨论了文学与意识形态、市场特征、大众传媒、文学与社会、现实转型、文学反映论等一系列问题。语言论话题讨论了语言与全球化、中国知识分子的语言观与当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特色、语言的时代特征等一系列问题。情感论话题则讨论了情感主义与后情感主义、情感修辞学、情感多元化、情感指标、情感变化等一系列问题。文体论话题探讨了跨文体现象、散文、新诗、小说、电影等文体的互借。同时,此次讨论还发表了一部分个案分析,如周志强的《作为文人镜像的现代韵白——汪曾祺小说汉语形象分析》,郭宝亮的《并置式语言:多样的统一——王蒙小说语言论纲之二》,陈雪虎的《情感指标起源的反思——章太炎、鲁迅“文学”争议的当代启示》等,在研究的方法上也展示了多样的形态。总之,当线形的历史观被立体、多元、复合的历史观所代替,文学的独断论绝对论被多元范式和话语丛集所代替,多元批评便成为一种当下的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