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马”文论与中国当代文论建设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宪光 四川联合大学中文系

原文出处:
文学评论

内容提要:

我国新时期文论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深层次影响。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同或相似的境遇、动力、结构以及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从中可以探索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道路。


期刊代号:J1
分类名称:文艺理论
复印期号:1999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不同地域文化的交互影响,是当代文化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对我国当代文论的影响是十分明显和不可低估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新时期文论在发展过程中受到西马文论的深层次的影响,中国新时期文论的许多热点问题都与西马文论的核心问题相关(注:关于西马文论的核心问题,参见冯宪光《“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导论,重庆出版社1997年版;《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核心问题》,《中外文化与文论》第1期。)。 为什么能够产生这种深层次的影响呢?这大概是因为新时期文论与西马文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境遇、动力因素和结构因素。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复兴,近30年来成为西方思想文化领域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它是在特定时代条件下,为了满足复兴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更能面对现实,更有生命活力的需要而产生和复兴的。这就是它存在和发展的动力因素。这是一些真诚地信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的需要。卢卡契的《历史和阶级意识》被认为是开拓西马理论的奠基之作。他说他写作此书是出于复兴马克思主义的远大抱负。这种动力因素与中国新时期文论发展的动力因素可以说是相同的。新时期文论起步于对“四人帮”曲解马克思主义的倒行逆施的拨乱反正。对马克思主义及其文论,一要坚持,二是发展,是新时期文学批评主流的基本发展方向。

      中国新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路径与某些西马理论家在某些思路上是一致的。西马复兴马克思主义的路径之一,是发掘马克思思想中长期被遮蔽、未能注意和吸收的部分,就是回到马克思。新时期文论开始于批判“四人帮”曲解马克思主义的恶劣行径,提倡正确地、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也是回到马克思。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研究和探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把这部长期被忽略的重要著作作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文学批评理论思想的重要来源之一。

      西马复兴马克思主义的路径之二,是提出要向马克思当年吸收黑格尔辩证法一样,接受当代资产阶级的文化成果。于是他们把20世纪当代西方哲学文化思潮中的某些认为可取之处,作为改造和补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料。在西马中就有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这一点在我国新时期文论发展中也有突出反映。80年代中期,兴起了一场文艺学方法论研究、讨论的热潮,一些论者热衷于在文学研究中引进20世纪自然科学中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方法,用以补充和发展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理论。同时,较为全面地吸取西方当代批评理论,使之与中国传统文论和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相结合,是新时期相当多的理论家所作过并且还正在继续做的工作。

      西马复兴马克思主义的路径之三,是把目光投注到现实社会,试图用马克思的原理和当代伟大的思想成果,去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和艺术、审美问题。在他们的理论结构中,既有马克思的原理部分,又有当代思想文化的最新成果,又有面向现实的维度。这种理论结构应当说也是与我国新时期文论的理论结构一致的。新时期文学批评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正确指导,西方当代思想的合理吸收,中国传统文论精华的再度发掘,等等综合因素的整合之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探索和解答。正是由于有上述相同或相似的境遇、动力因素和理论结构因素,中国新时期文论的发展在热点问题的提出,争论的发生,某些有代表性的理论形态等方面,都与西马文论有似曾相识之处。下面略述几个问题。

      一、艺术与美学的人道主义

      西马起源于20年代柯尔施、卢卡契等人用黑格尔的主观辩证法来改造马克思主义的努力,它既否定第二国际把历史规律绝对化的倾向,又反对第三国际在实现历史规律时对人的自由意志的忽视,强调在推动历史进步时人的自由选择,形成了一种推崇主体性的文化哲学。卢卡契在《历史与阶级意识》等著作中,反复强调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勒斐弗尔提出只有在艺术和审美中,人才有可能成为总体的人、完善的人。把艺术作为人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状况下复归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就是西马文论的基本主张。西马对前苏联社会主义文论模式的批判,其中就包含了对其忽视艺术与美学的人道主义核心的批判。卢卡契等人的主张长期以来受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批判,直到70年代以后才得到一定的肯定性评价。

      西马的美学人道主义的思想,提出以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19世纪德国古典美学的主体性思想的问题。这一问题长期以来确实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空白。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上把毕生精力用于对社会政治、经济、革命问题的研究,他们往往从政治革命的角度去对人道主义发表意见,而少有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去论述人道主义问题。他们对人道主义思潮的论述,大多是批判性的,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西马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复杂性就在于,他们并不限于在艺术和美学的范围来论述人道主义;美学人道主义的批评理论来源于他们的人本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事实上,西马是书斋里的理论,它的人道主义思想在政治上并没有获得什么实际成果,似乎只有在美学上才结出了硕果。这从另一方面说明西马的人道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政治观、社会观、历史观,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但在美学观、艺术观上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发展却有一定促进作用。我认为,这样的认识比较符合西马的实际,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澄清了长期以来在西马研究中的困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