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光荣的历史使命和崇高的职业选择必须要求他们不仅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师范技能,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师范人格”。 一、“师范人格”的现代意义 人格,指人的品格、风格,是由诸多活跃的心理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从伦理学的意义上说,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综合。人格特征体现着社会文化的特点,不同的历史时代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在每个社会成员身上会折射出不同的人格特征。封闭专制的社会,其社会成员的人格笼罩在愚昧和麻木的黑暗之中,普遍表现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这种人格带给社会的是一种沉重的惰性和保守,留给自己的则是更多的停滞与倒退。当社会民主与开放时,社会成员的人格则更多地显示出和谐与进取的力量;当社会文化繁荣而严谨时,人们追求崇高的理性,人格稳健而富有聪智;当社会生活浮躁不安时,游戏般人生的文化倾向则使人迷惑焦躁。 “师范人格”是教师这一特殊职业所应具有的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性格修养及规范的行为方式。就其整体而言,应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健全人格的合谐性。“师范人格”作为一种职业的人格模式,首先应当是一种健全的人格。它要求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积极、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性、活泼开朗的性格,爱好广泛的兴趣等等。不仅如此,而且要体现这些因素的合谐统一,完美结合;第二,高尚人品的示范性。人品即人生品德。人生道德是指个体对待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态度与追求的社会行为规范与准则。人生品德则是这些社会行为规范与准则内化为个人的品质,成为一种稳定的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它主要通过生死观、幸福观、公私观和苦乐观等表现出来。作为高师院校培养的学生,由于其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应不断追求其人生目标的完善,即不断由具体的短浅和低级目标向远大高级目标发展。如追求“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这一高层目标是立志献身教育事业的价值基础。由于师范人格的特殊性,当这种高尚的人品固化在某个人的身上,体现在行动之中时,就会对他周围的人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正是这种人格力量的感召作用;第三,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师范人格”的形成要具备优秀的心理品质和良好的职业技能,并要经过专门的培养和教育过程。这种高尚的人格模式一旦确立,就会持久稳定地体现在他的行为方式中。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这种“师范人格”会更加持续、稳定、成熟,并变为教师个人优良的人格特质。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许多优秀教师大都具有情绪稳定,富有责任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善于自我调控等优良的人格特质。如许多长期扎根农村基础教育,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正是凭着这种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的稳定而持久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塑造一代新人。 健全的“师范人格”对每位教师来说,是实现自身价值,保证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首先,“师范人格”的确立是使自身才能得以发挥的条件。如果一名教师看不起自己的职业,甚至在他的学生面前贬低自身职业的价值,他就无法自强、自立;也无法在事业上超越自我,超越权威;更不用奢望创造出令人眩目的业绩了。其次,健全的“师范人格”也是与人通力合作,取得事业成功的必要前提。如果一名教师无视他人利益,投其所好,利欲熏心,难容别人,他就无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再次,残缺不全的人格易导致人生的悲剧性结果,如虚伪与刻薄的人格,尽管有可能暂时得意,但最终会被人们所唾弃。而健全的“师范人格”则能通过其力量使自己奋力拼搏最终获得丰硕的成果。 二、“师范人格”的失落与误导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民主与科学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但在我们的灵魂深处及人格结构上仍留有“传统”的影子。千百年来,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教育理论已被中国人所广泛接受,其优良精髓被人们所喜闻乐见,但也有很多糟粕仍残留于人们的心灵深处,给现代人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尤其是在一些师范院校的学生中明显地表现出师范人格的失落。 传统的权威人格和官本位思想深入人心,权力欲和控制欲使人们急于找靠山、钻门路,在谋取一官半职时便自鸣得意;而在失意时又自卑逃避。即使作为领导和老师,也不时地让下级和学生看到你在权力面前的盲从。 这种对权力的盲从,致使我们的人格结构中产生一种难以根断的奴性。人们习惯地从对他人的评价中获得对自己行为的调整,明哲保身,见风使舵,习惯于灌输和传达,时常显露出一种不自觉的依附意识。 传统的人格阴影自然会折射到当代大学生身上,尤其是对于即将走向教学岗位的师范生来说,受传统人格的影响更为明显: 1.对社会的不适应性。一些学生从课堂到书本,从家庭到学校,社会交往能力较差,社会经验缺乏,一方面常常感觉到自己生活在挫折之中,患得患失;另一方面却自以为对人、对社会看得很透,言行过激,责任感差,评价社会和谈论他人多,而对照自己少。 2.过度的忧虑和情绪易变性。一些学生忧虑前途,对“两袖清风”的教师职业失去信心,常常表现出对个人前途、命运、生活以至人生价值的迷惘和焦忧。 3.自我中心的价值倾向性。有些学生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凡事先要权衡是否对己有利,自己不能争得荣誉或获得利益时,即使再有意义的事情也要设法逃避。图享受、讲实惠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价值观日见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