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S动机设计模式

作者简介:
郭德俊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00089 汪玲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系博士研究生 100089 李玲 北京物资学院教师 100024

原文出处: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内容提要:

Arcs动机设计模式是一种启发式的模式。它使教师能够通过了解影响学生动机的因素,分析学生的动机状况,确定动机激励的重点和策略,从而提高教学成功的可能性。本文阐述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四类要素,介绍了Arcs动机设计的主要过程和动机策略,并对该动机设计模式进行了评价。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12 期

字号:

       Arcs 动机设计模式是由美国南弗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教授J.M.Keller提出的。这一模式认为,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有四类:注意(attention)、切身性(relevance)、自信心(confidence)、满足感(satisfaction)。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适当的动机设计,即针对学生群体的动机状况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动机策略,设法使教学过程能够引起并维持学生的注意、建立起教学与学生之间的切身性、使学生产生并维持对学习的自信心、并提供一种满意感,那么教学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一、Arcs模式的理论基础

      Arcs模式的理论基础是Keller的动机-成绩-教学影响理论(1979)。其模式图如下所示。

      这一理论的目的是辩明影响个体的努力和成绩的个体行为和教学设计方面的主要变量。很明显,这一理论基本上处于Lewin 的场理论的传统之中,即行为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B=f(P,E)。在这一理论中,Keller描述了P与E这两类因素对三类行为反应(即努力、成绩与后果)的影响。它综合了动机方面的许多研究,如期望-价值理论,好奇心和激起状态(Berlyne,1965),信念或态度(Feather,1975 ; Rokeach,1973),控制点(Rotter, 1966 , 1972 ), 归因理论(Weiner, 1974 ), 自我效能(Bandura , 1977 ), 习得性无助(Seligman,1975),等。它将动机理论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学习研究(Skinner)以及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过程(Ausubel)的研究结合起来,解释教学活动。因此,这个理论是一个宏观的理论,而不是微观的理论。

      

      图1 动机-成绩-教学影响模式图

      二、Arcs模式的四要素及其亚类

      从上述动机—成绩—教学影响理论出发,Keller提出了激发学习动机的四类要素:1.注意,教学应引起并维持学生的好奇和注意;2.切身性,将教学与学生的重要需要和动机相结合;3.自信,教学应发展学生对成功的自信,使学生对学习效果产生积极的期望;4.满足感,即教学应组织强化,将学习成绩置于学生的控制之下,使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每一要素中还包含若干亚类,见表1。表1中还列出了针对每一动机要素亚类教师所应考虑的相应的问题。下面分别对每一类要素进行介绍。

      表1 Arcs模式的动机分类

       类型和亚类过程问题

      A1:知觉激活 如何使学生产生兴趣?

      A2:探究激活 如何激起学生探究的态度?

      A3:多变性如何维持学生的注意?

      R1:目标指向 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如何了解他们的需要?)

      R2:动机匹配 如何、何时为学生提供合适的选择、责任和

       影响?

       (过程指向)

      R3:熟悉性如何将教学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

      C1:学习的必备条件 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对成功的积极期望?

      C2:成功的机会 学习怎样支持或强化学生关于自己的能力的

       信念?

      C3:个人控制学生

      如何使学生明白他们的成功源于自己的努力

       和能力?

      S1:自然后果 如何为学生提供运用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机会?

      S2:积极后果 什么能为学生的成功提供强化?

      S3:公正 如何帮助学生对其成绩产生积极的体验?

      1、注意

      为了激发动机,学生的注意必须被激起并维持。注意常会被新奇的、奇怪的、不一致的或不确定的事物所吸引。为了吸引并维持注意,教师可以运用新奇的或意料之外的事情,来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或更深层次的兴趣,即Berlyne所谓的“认知好奇心”。

      2、切身性

      学生的的注意被吸引后,他们很有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必须学习这些材料?”“这些材料和我们的兴趣或目标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这些涉及的就是切身性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积极回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动机。

      切身性有两种:目的指向切身性和过程指向切身性。目的指向的切身性指的是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的切身性,例如,如果学习内容能帮助学生达到未来生活中的重要目标,学生的动机就会被激发,这就是产生了目的指向的切身性。这正是教师常常所使用的方法,即告诉学生“这些知识现在可能用不上,但对你们的将来很重要”。

      过程对切身性的影响是与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的。例如,高亲和需要的学生会被非竞争性的小组合作的情境所吸引,高成就需要的学生则更喜欢允许自己设立目标和标准、允许个人对目标的达到与否负高度责任的情境。

      3、自信心

      除了对教学感兴趣并产生切身性外,学生还必须相信他们具有一定的成功的可能性,否则,即使引起了注意并产生了切身性,他们也有可能放弃学习任务。当然,并非只有坚信成功才能激发动机,有时人们喜欢挑战,喜欢具有一定冒险水平的任务;但挑战应该在可接受的限度之内。

      影响自信心的几个最重要的因素是:能力知觉、控制知觉、对成功的期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