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90年代中期开始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将培养“生存力”以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作为今后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根据基本方向而进行的课程改革把严格精选教育内容和开展横向的、综合性的学习作为培养“生存力”的两大主要措施。 综合学习曾经在战后初期盛行,50年代中期因被认为导致了“学习下降”而受到批判。但是,80年代后期面对新的社会课题以及青少年中出现的令人担忧的状况,日本把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思考、自主学习、并通过协作解决问题的“生存力”作为学力的新内涵,并认识到课程必须打破划一、僵硬的结构,使学校能够根据社会现实的课题和学生的需求来灵活编制,能够有利于开展体验性的、解决问题式的学习活动。 对于从培养新学力的要求引导出来的综合学习的必要性,日本教育界已经取得了认同,但是如何开展综合学习,综合学习在课程中置于怎样的位置,却有着以下三种不同的倾向。 一、打破学科结构,重组学科 80年代末,文部省就已指定若干所中小学进行课程改革的实验。这些学校从“自主学习”、“丰富生活体验”、“增进国际理解”、“共同生存”等角度出发,打破现有的学科结构,新设置了一些综合性的学科,具体有以下一些实验: 1.符号科——综合小学1、2年级的国语和算术。通过与语言生活和数量生活有关的活动和体验,愉快地学习言语和数等各种符号的操作,培养能运用符号有条理的进行思维的能力。 2.环境科/地球科——一种是从小学1年级至6年级以理科为核心的重组;另一种是在3、4年级替代社会科并与理科的一部分内容结合,在5、6年级综合社会科、家政科和理科的一部分内容形成该学科,继续保存理科和社会科。 3.人间科——社会科与家政科的综合。培养与外国人、残疾人、社区内的人进行交流和交往的积极态度和能力、对人类生活的理解力、作为人应该具有的生活能力。 4.表现科——不但是音乐科和美术手工科的综合,还包括讨论、文章表达、舞蹈、演剧等。 5.运动游戏科——代替体育,使体育成为“愉快的运动”。 6.生活体验科——重视生活体验,包括国际文化、工业技术、福利活动、信息使用等新内容。 从各实验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重组综合性学科有两种形式:第一,合并或废除部分学科,设置一至若干新的综合性学科;第二,保存原有学科,通过压缩原有学科的内容和时间设置新的综合学科。这些新学科的大胆实验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面貌,给僵硬的课程结构注入了一股活力。但是,正如下文将要提到的,新学科虽然部分的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因为(1 )一门学科总是要有一定的内在知识逻辑,形成新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并非容易之事,而如果这种内在逻辑被固定化,新学科不能适宜地与其它学科建立联系,又可能导致学科结构新的僵化。(2)没有相应的学科教育学的支持。 大学等研究机构的学科教育专家往往从本学科的生存利益出发,抵制现有学科的解体。(3)大量新学科出现后,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难以对课程和学力进行恰当的评价。因此,新学科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经历长时期的实践考验。目前符号科已经宣布失败。 二、课程标准中的“综合学习时间” 于98年11月和99年3月分别发布的小学和初中课程标准、 高中课程标准规定自小学3年级以上(小学1、2 年级已开设了综合性的生活科)设置“综合学习时间”,平均每周2小时以上。这样, 日本小学的课程就由学科、道德、综合学习时间、特别活动四部分构成,初中由学科、道德、选修学科、特别活动、综合学习时间五部分构成。根据第15期中央教育审议会的报告,特设“综合学习时间”是基于以下两点需要: 1.以学生被动接受和记忆书本知识为特征的教育必须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为特征的教育。 2.为解决现代社会的课题,迫切需要进行国际理解教育、信息教育、环境教育和人权福利教育等等,这些教育必须跨越学科界线综合地进行。 从以上需要出发来看待课程和教学的话,那么课程的意义(作用)就不只是反映人类的文化遗产,还必须反映现实社会未解决的课题;不仅向学生传递文化遗产,还必须使学生在解决现实课题的过程中参与知识的创新。教学活动不只是课堂上的理论讲解和实验室的操作,还必须到真实的世界中去进行各种体验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课程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实际生活中的需要。 为了适应这种课程变革的需要,同时确保“基础、基本内容”的系统教学,文部省采取的措施是不打破既有的学科结构,而是通过精简学科内容,将挤出来的时间用于是增设“综合学习时间”。也就是说,既有的学科仍然承担传递文化遗产的职能,进行系统化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而由“综合学习时间”来担负上述新的职能。这个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缩小了划一性、规范性的范围。 根据课程审议会的报告,“综合学习时间”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国家课程标准不规定“综合学习时间”的具体内容,只规定总目标和必设课时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的原则。教学内容和方法甚至“综合学习时间”在具体课程中的名称都由学校自行决定。综合学习时间虽然规定平均每周最少2课时, 但学校可以根据情况灵活使用这个时间,如可以在某一段时期内集中、连续实施。 (2)学习目标:培养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 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掌握信息的收集、调查、归纳以及发表和讨论等等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培养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态度。使各门学科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等等相互联系和深化,得到综合性的运用。 (3)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根据国际理解、信息、环境、福利、 健康等横向性的、综合性的课题、学生感兴趣的课题、社区和学校的实际课题来设计教学活动。注重自然体验、志愿服务等社会体验、观察和实验、参观和调查、发表和讨论、生产制作等等体验性教学和问题解决式教学。采用小组教学和混合年龄组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