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属性的嬗变与提升

——教师发展的结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吕会清,永吉县第七中学校长,省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原文出处:
吉林教育:综合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国家的发展在教育,教育的发展在教师,这是全社会的共识。那么,怎样促进教师的发展呢?时下讨论最多、最热烈的话题就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发展应该是全息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只是教师发展的内容之一。就教师发展而言,真正决定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程度,决定教师整体发展的层次和水平的不是专业化发展本身,而是教师的文化属性的嬗变与提升。教师的发展首先是文化属性的提升与发展,然后才是专业化发展。文化属性的嬗变与提升是教师全息发展的关键和结点。没有文化属性的嬗变与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再高充其量也只能是“匠”,绝对成不了“师”。

      一、文化属性的概念及教师文化属性的界定

      弄清楚文化属性的概念首先要从文化概念谈起。文化是什么?由于其语意的丰富性,多年来一直是文化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社会学家、考古学家们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问题。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回顾》中列举了欧美对文化的一百六十多种定义。本文不想讨论这个问题,经典的观点认为:文化作为人类认知世界和认知自身的符号系统,它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是人类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生活方式的总和。按照美国符号论哲学家卡西尔的说法,“人是符号的动物”,也就是说人是文化的动物。人与动物不同,人创造了文化,但是在文化界域内人的文化特征、文化程度、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性格结构又有很大的差异,呈现极大的复杂性。在动物界,狼有狼道蛇有蛇踪,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这是不同种类动物的属性。各个物种都有各自的属性,也就是它独特的特点和特征。人,不论是个体还是特定群体乃至整个民族,它的特征、文化程度、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和性格结构的特定复杂性的组合就构成了其特有的文化属性。所以,人的文化属性就是指人的文化的特点和特征,是文化程度、认知态度、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能力尤其是理性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性格结构的总和。文化属性具有民族性、地域性、职业性的特点。

      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行为的指导者、道德的引领者具有其职业性的文化属性。所以,教师的文化属性是指教师的文化悟性和灵气、求知精神和方式、知识积累的程度、教育教学能力和智慧以及道德境界和示范水平的总和。教师的文化属性既决定其自身的全息发展,又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成果。所以,教师要得到全息发展、取得满意的教育教学成果,就必须立足于文化属性的嬗变与提升。

      二、教师群性文化属性及其应然状态

      教师作为一种特定职业有其特有的职业的群性文化属性。如上所述,这种群性文化属性在理论上应该与教育教学实际要求相一致。这就是教师群性文化属性的应然状态——具有很好的文化悟性和灵气,积极进去并且善于学习,知识渊博,专业功底深厚,具有很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智慧,行为人师以德示范,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欢迎家长满意。这种应然状态具体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标准。

      (一)文化哲学视阈下教师文化属性的应然状态。从文化哲学的语境意义来看,教育就是传承人类文化的特定职业群体的人——教师通过教育活动将人类自然的个体进行“文化化”,通过教师自身精神生命的熔铸将人类创造的整体文化成果“传授”给学生个体生命,从而使人类的个体生命实现精神的“类化”。这种“传授”是人类个体精神生命生成的有效过程。因而教师是人类个体精神生命得以生成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教师的文化属性要站在人类文化的高端,以敏锐的文化悟性和灵气,以促进类的进化和发展为己任,以成长中的人类个体最易接受且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教育”,使“类”的文化成果在个体成长的氤氲中化生,“转化”为个体超越前辈的文化素质,个体的精神生命因而得以生成和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文化属性在其应然状态上应该是各个社会历史时期中最具优秀文化属性的社会群体。

      (二)教育学视阈下的教师文化属性的应然状态。从教育学的语境意义来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精神生命全部投注到课堂教学的情感场之中去,把课堂教学过程看作是自己精神生命的生成和生命价值的实现的过程。教师要用生命去“教书”和“育人”,充分调动自己全部的认知和情感同课程文本对话,同学生展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丰富而深刻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学生对课程文本的解读和对课程隐性情感的深刻理解与认同,从而构建三情合一的课堂教学情感场,在“场”中三种生命情感高度熔铸与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因而教学过程就成为情感丰富、情趣盎然的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进行生命的积极投注与发展。教学的终极意义在于学习个体能否用自己的生命去学习、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得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而教师引领学习个体的生命投入、充分发挥学习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中的主体作用,对学习个体精神生命的建构具有特殊重要的本体论的意义。没有学习个体生命的积极参与,教学就失去其根本意义。所以,教师要引领学习个体用生命去学习,用生命去解读教者生命,用生命解构文本生命。在学生个体精神生命与教者和文本的精神生命的“对话”与“解构”中达成意义的“理解”与“沟通”,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精神生命的生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