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师教育各项改革项目的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研修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案例式研修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有利于教师学习的方式。2008年,中国教师研修网在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和基础教育一司的规划指导下,为上万名班主任进行了案例式培训。2009年,他们在“学思结合,知行合一”思想的指导下,组编了《中小学班主任案例式培训教程》(共六册),由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在暑假对十万名班主任进行网络培训。一反以往教科书编写的陈规,本套教程的内容全部以主题式呈现,围绕班主任在工作中最可能遇到的问题形成内容单元。其形式更是新颖有趣,完全使用案例的方式呈现内容,并配套了动漫版本,直观地呈现案例故事。此外,在每个案例后面,都有不同人群(班主任、不同类型的专家、其他案主、编者等)之间的对话,既有个别点评,又有综合评议,还有拓展案例和相关资源,可谓形式多样,视角多元,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式、发散型的教师学习材料体系。 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教师教育机构在组织教师研修活动时,都认识到了案例的作用,不同程度地使用了案例的方式来呈现研修内容,组织研修活动。为什么案例特别适合中小学教师的研修?案例式教师研修需要重视哪些问题?未来需深入研究的问题有哪些?有待探讨。 一、案例式研修对教师学习的意义 用案例的方式呈现研修内容非常适合教师的学习,因为它与教师这个职业的工作性质相关度很高。众所周知,教师的工作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动态性和特殊性等特点,传统的知识表征形态不利于教师工作(特别是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的呈现。传统的知识论通常只认可“命题型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强调知识的逻辑性、概念化和系统性。而教师所需要和所拥有的知识更多的是“能力型知识”,“知道是什么”与“知道如何做”之间是无法分开的,知与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能力型知识”通常无法用概念和语词直接表达,它是通过做出来(enacted)而表现自身的。 “但凡理论说明无能为力时,例子就会取而代之”。[1]理论追求概念的清晰,概念之间的关系必须符合形式逻辑的要求;概念所形成的命题或必须符合经验事实(真理的符合论),或所表达的真理是一个其诸部分和谐相联系的整体,该整体的个别部分以逻辑必然性相关,具有概率一致性(真理的融贯论)。[2]而教师所拥有的“能力型知识”更多的是实践性的、具有特定情境的、不一定能够用概念和语词直接表达的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不是一种外在的客观实体,而是一种此时、此地、此关系中的社会文化建构。这种知识揭露的不是一个先在的存在(如经验主义所认为的)或本质(如理性主义所认为的),而是有意识行动的结果。正如杜威所定义的,“知识是通过操作把一个有问题的情境改变成为一个解决了问题的情境的结果”。[3]对这类知识之真值的证实遵循的是“实用论”的观点,即:知识当它是有用或得当时,它就是真的;真理具有实践意义,其价值在于达到行动的目的。[4]这类知识的产生有它自己独特的过程和复杂的关系,需要“复杂性思考”,无法完全通过纯理论的形式来表达,而必须用案例这类具有包容性、发散性、行动性、想象空间和内部张力的形式来呈现。理论可以对这类知识的原理、原则和规则等进行阐述,但对具体如何操作、如何在变动不居的时空情境中采取恰当的行动,案例显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如果案例式研修教程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书面教材,而且配套有动漫版本的案例故事,将教师所亲历的教育故事栩栩如生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出来,这种另类的文本呈现方式对教师的学习更具有实效性。文字因其概念性、平面性、线性形式等特征,很难将现实生活中真正发生的事情直观地展现出来。而动漫不仅提供了直观的图像,而且动态地展现了事件发生的过程和人物的行动,为教师学习提供了更加可见的实例。教师读者们富有创造力的大脑能够通过平衡案例所提供的各种刺激和信息,充分利用动漫所提供的意象蒙太奇,形成自己对案例的一个个格式塔式的理解。 当然,在实证主义者看来,案例这种隐喻式的表达方式,其概括性和推广性都要打折扣。然而,从解释主义的观点看,案例虽然来自一名教师或少数教师,但所呈现的问题具有“典型性”(虽然不一定具有定量研究意义上的“代表性”)。它集中反映了一类问题,对教师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如果这些案例翔实可信,细节丰富,作者不仅对事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深描”,而且对案例的结果提供了自己的解释和分析,就能够在读者那里获得一种“现象学的点头”。这是一种召唤式的理解——通过“回到事情本身”,通过有意的“留白”,这些典型案例能够与读者的意向产生互动,从而获得一种理解上的“视域融合”。读者接触别人的案例绝不是把看上去异质的事物进行同化,而总是对“他性”批判性地为己所用。理解是自我与“他性”之间不断协商的产物,并显示了读者对自我认识发展的体验。[5]虽然案例具有特殊性,但它所揭示的“道理”比理论更容易被推广到教师群体,因为它具有鲜活的人物、具体的事件以及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空情境,更容易得到其他教师的认同和迁移。 从成人学习的角度看,用案例方式呈现研修内容也十分符合教师学习的特点。教师都是成年人,而成人学习具有问题取向、追求实效、有个人经验、投入情感等特点。案例都有具体的问题情境,能够满足成人教师希望解决具体问题、追求实际效果的愿望。案例提供的都是教师的个人经验,很容易让其他成人读者调动自己的个人经验,随机进入知识网络,建构自己个性化的知识。案例不提供干巴巴的理论教条,而是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所意图探讨的严肃话题巧妙地包裹在貌似简单的情节中,容易触动教师(多半是女性)敏感的神经和丰沛的情感。情感是理性的天然伙伴,没有情感的投入,学习将是无趣的、无色彩的,甚至是无意义的,学到的东西也很容易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