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308(1999)08—0001—05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在古代曾拥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居世界领先水平。但是,受重人文科学、轻自然科学,尤其鄙薄生产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文化传统影响,我国古代的科学始终处于分散、唯象的状态,未能完全从哲学母体中分化、独立出来,因而我国古代的科学教育也停留在零散、感性的水平上,缺乏系统性。直到清朝末年,列强的坚船利炮击碎了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的迷梦,也激起了国人救亡图存、科技兴国的热情,于是兴起了“西学东渐”的趋势,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传入,我国正规、系统的科学教育才开始萌芽、形成。 我国正规、系统的科学教育自开创之时起,迄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尽管一直延袭着分科设课的传统,其主干基本上由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教育构成,而且,在这百年的演变历程中,上述学科教育的发展呈现出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根据其发展趋势,大体可以将我国的科学教育发展历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形成阶段、过渡阶段、学习苏联阶段、探索阶段、十年动乱阶段、调整尝试阶段和全面发展阶段。以上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分别如下: 一、萌芽阶段(1856年~1910年) 这一阶段出现的标志是1856年江南制造局成立并初设机器学堂,讲授物理、化学等课程。此后,相继又有中西书院(1881年)、格致书院(1895年)、西湖书院(1898年)等新式学校成立,皆设有理化等课程,进行科学教育。但是,此时尚无统一的学制,也没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完整的学校系统。直至1903年,我国第一个法定的并在全国施行的学制“癸卯学制”颁布,这一学制把物理、化学、博物(含植物、动物、矿物、生理等)、地学等以法定的形式列入了大、中学校的教学科目中,还根据不同的学校和专业(文科与实科),规定了不同的教学目的、要求和方法。此后,清政府又陆续颁布了一些章程,大体是在癸卯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在这一时期,理化生等科学学科的教育在教材体例、教学组织形式、考试制度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二、形成阶段(1912年~1948年) 科学教育进入形成阶段的标志是1912年、1913年由民国的教育总长蔡元培制定实施的壬子癸丑学制。这一阶段重要的改革事件之一是1915年全国教育联合会参照美国的课程设置,倡导分科制和选课制,在初中,植物、动物、化学、物理是自然科的必修课,地理是社会科的必修课;在高中,自然科含物理、化学、生物三门,需选习两项。但是,分科选课制的高淘汰率以及需要足够的师资、教材和教学设备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特点与当时的国情不符,所以,到30年代教育部宣布停止执行。另一重要的事件是二三十年代教育部重新颁布了中小学各科课程标准,这是我国第一次由政府法定的教学大纲,对理化生等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时间支配、教材大纲和实验均有具体的要求,从形式和内容来看,都比较正规和系统。但是,由于对教学内容和实验的要求太高,课时又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难达到。 我国的科学教育在萌芽阶段主要受日本的影响,而在形成阶段则主要受德国和美国的影响。形成阶段的科学教育比萌芽阶段更具“民主”、“科学”的特性,在引进国外经验方面更为开放和积极,不但根据国外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充实教学内容,还在教育制度、教学方法等多方面借鉴国外的经验,不过由此而来的缺点就是在借鉴国外时比较盲目,未能很好地考虑本国国情进行选择和改造,分科选课制的失败就是一次沉痛的教训。 三、过渡阶段(1949年~1952年) 这一阶段出现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建国初期,科学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中学开设植物、动物、达尔文主义基础、生理卫生、生物、物理、化学、地理等科目;小学在四、五年级设自然、地理科目。当时科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陈旧庞杂,初中与高中内容重复严重,学生负担重,教师往往教不完。尽管1950年中等教育司在召开普通中学数理化教材精简座谈会的基础上发表了课程精简纲要,删除了一些过多和重复的教材,但总体而言,教材内容分量仍甚多,而且只是单纯涉及知识,对实验及实验技能重视不够。 四、学习苏联阶段(1952年~1957年) 195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建国后第一个中学课程标准草案, 又于同年12月以当时苏联的教学大纲为蓝本制定、颁发了中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教学大纲,从而宣告了我国的教育全面学习苏联阶段的开始。 1953~1957年,正好是我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1月二届政协会议又发出了“向科学大进军”的号召, 学校的科学教育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在这一阶段提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并首次提出了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即重视“双基”的观点,同时也开始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要求教师在讲授理论教材时,必须按照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举出具体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阶段科学教育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1)注重科学课程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理论加深、概念加强, 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科学知识;2 )在教育目标上提出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体现出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不仅以科学教育传递科学知识,还在科学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3 )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突出科学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但是,由此带来的不足则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和日常经验相距甚远,再加上所学内容难度较高,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