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教育条件下的教育平等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随着“择校生”、高等教育收费以及私立学校等一系列现象的出现,有关教育平等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不仅强有力地冲击着现代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也深刻地影响着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本文拟从现代教育改革与教育平等的关系、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平等的基本内容以及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平等实现的保障三个方面,谈一下自己对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平等问题的看法。

      (一)现代教育改革与教育平等

      1.教育平等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

      教育平等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各方面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共同目标,它始终左右着教育改革的方向并最终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改革,虽然在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上存在巨大差异,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妄言教育平等问题已经解决。教育平等问题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

      教育平等问题,是自阶级社会产生以来一直存在并始终制约和影响着教育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教育平等作为一种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最根本的经济关系的一种直接反映,体现着政治性的必然要求,并因此丰富和展现着人权思想的基本内涵。综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无论是经济利益的推动,还是政治利益的驱使,不管是人权运动的要求,还是国家民族利益的体现,都无法回避教育平等问题。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现代化的教育改革,在不断地深化、变革和发展着人们教育平等的观念和理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以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其教育改革的观念、目标和要求在不断地更新、发展,而教育平等问题却一直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贯穿于整个教育改革过程的始终,使他们不断地产生着教育平等的历史幻觉并在教育民主化的口号下时时弥漫着教育平等的现实困惑。(注:参见劳凯声:《教育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15-120页)因此,时值今日,“保证教育机会均等,提高教育质量”仍作为美国教育部工作的座右铭镶嵌在教育部总部的大理石墙壁上。

      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在教育平等问题上必然体现着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特征,展现着教育平等的更高理想。尤其是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平等问题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之间的转化问题必将越来越深刻地显现在我们面前,并不断地反映在各种实际的教育改革之中。因此,牢固确立教育平等的观念并以此作为改革的核心,积极寻求在教育平等现实问题上的突破,应该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

      2.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和进一步促进教育平等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时代特征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二战以后经历了长期的争取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努力,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掀起了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与以往追求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改革相对应,这次教育改革的主题则集中体现为追求教育的高质量。以美国为例,早在1983年《国家处在危机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份报告中就明确表示将“提高教育质量”置于教育改革的核心地位。1994年3月,美国颁布了震惊世界的《2000年教育目标》,把教育目标定位在世界最高水平上,期望以世界水平的教育培养出世界水平的劳动力。就人们通常的理解,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与教育平等之间似乎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而“高质量与教育平等能否兼得”以及“向所有人提出高质量吗?(High Sdandards For All?)”,成为目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改革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注:〔美〕大卫·安格斯:《再论“平等与高质量能否兼得”》,《外国教育资料》1996年第5期)

      在追求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过程中,在实现教育普及化、大众化的基础上,追求教育的高质量、培养高水平的建设人才,同样是我国目前教育改革最具代表性的时代特征,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平等的问题也必将越来越深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平等的基本内容

      我们认为,在现代教育条件下,教育平等问题的核心仍是“受教育机会均等”,其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层次不同的六个方面:

      1.入学机会均等

      教育机会均等概念一经提出,最基本的内涵即主要表现为强调儿童入学机会的均等。在19世纪中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义务教育之初,入学机会均等问题主要是指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均等,即不分地区、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社会地位、贫富差别等,所有适龄儿童都应有均等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二战以后,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教育普及化、大众化运动的发展,入学机会均等问题逐步发展到重点强调少数民族(如美国黑人)、成年人、残疾人等的入学机会均等,而且不再仅仅局限于义务教育阶段。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临近,各国教育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受到终身教育思想的深刻影响,西方许多发达国家提出了建立满足公民终生学习需要的教育体制的目标,使成人的入学机会均等和受教育权保障问题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1990年3月5-9日,在泰国宗迪恩召开了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会议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两份文件,着重指出:全民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每一个人,无论是儿童、青年或成年人,均应获益于旨在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受教育机会。(注:参见郭晓平:《全民教育: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外国教育资料》1997年第4期)这样一种世界性教育目标的提出,赋予“入学机会均等”以新的内涵和时代特征,也为现代教育改革提出了更为深刻的命题和更为艰巨的任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