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性学习与主体性教育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雁冰(1964~),女,山东阳谷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比较所博士后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上海 200068

原文出处:
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教科版

内容提要:

学习策略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依据元认知及对学习情境中各因素及其关系的综合把握,对学习过程特别是学习方法与技能进行监督与调控的内部活动。其实质表现为对学习过程的内部监督与调控。正是在这一点上,策略性学习与主体性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所谓主体性,在教育的范围内,是指学生通过积极的自我意识对自身现状和发展前景的自省、自控、自觉、自为的特性,即自己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体。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1999 年 07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4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623( 1999) 02-0019-04

       在教育心理学与学习理论领域, 学习策略研究(learningstrategy research)是随着对学习方法的不断探索而发展起来的。 有一个时期,研究者们曾试图找到一种所谓“最佳”的学习方法,以便使学习者一旦掌握了它,就能一劳永逸地进行有效的学习。但事实却一再告诉人们,对某一学习者甚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却不一定适合于另外的学习者;此时的“最佳”方法在彼时却变成了“非佳”甚至“最劣”。这说明,那种适用于一切学习者及一切学习条件的“最佳”学习方法是不存在的。因而,近二三十年来,研究者们开始把学习方法的选用置于广泛的学习情境中进行考察,重视各种学习变量对学习方法选用的影响, 从而导致了对各种学习变量(learning variables )、 元认知(metacognition)与学习方法选用关系的研究。 这就把对学习方法的探索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策略性学习的水平。而从主体性教育的角度来看,策略性学习显然符合主体性教育的要求,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而提倡主体性教育就不能不研究策略性学习。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对学习策略的确切含义,研究者们持有不同的看法,他们多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对学习策略的某一个或两个要素进行探讨,因而下定义时使用的术语各异,诸如“知道如何知道”、“知道何时、何处及如何记忆”、“学会学习”、“智力技能训练”、“学习技能”、“记忆策略”、“认知精致策略”等,都被认为与学习策略有关。概括起来,对学习策略的含义,大体有以下三种理解:

      1.单质说。这是将学习策略归结为某单一特质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研究者又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可称之为“方法说”;另一类,则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可称之为“调控说”。方法说主张学习策略属于信息的加工部分,是学习者在编码、储存、检索、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直接加工信息的认知方法或技能。例如,里格尼(Rigney,J.W.)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用于获得、保持与提取知识和作业的各种操作与程序”[1]。梅耶(Mayer,R.E.)认为,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影响其如何加工信息所使用的各种行为”,这些行为包括划线法、概述、复述等方法的使用。他认为人类学习体现在量和质(学多少和学什么)两个方面,学习策略也就是从这两个角度作用于信息加工过程的各个阶段,引起不同深度和广度的认知加工,从而导致不同数量和质量的学习结果[2] 。主张调控说的研究者认为学习策略属于信息加工模式的调控部分,是指主动的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对信息加工过程实行调节与控制的一系列技能。如尼斯比特(Nisbet,J.)等人就认为, “学习策略是一系列选择、协调和运用技能的执行过程”[3]。通常, 持调控说的研究者都表示,学习策略不包括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它是执行控制加工活动的过程,是选择、排列、评价、修正或放弃认知方法的手段。它属于学习的认知策略的范畴。他们使用“认知策略”这一术语,泛指那些能够促使个体在各种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对其思维执行控制的各种智慧能力 (intellectual capabilities)。当个体面对如何学习的问题时, 这种智慧能力便使其能够提取先前习得的、作为学习行为基础的各种态度、观点和技能,以构成一种学习策略。

      2.双质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张学习策略不单是学习方法或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技能,而是二者的有机统一体。他们认为,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获得、存储和使用信息的一系列过程或步骤,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同属于学习策略的范畴,它们相互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担负着不同的功能。一般而言,学习方法直接作用于信息加工过程,用于信息的编码、保持、提取和运用;学习的调控则作用于个体,用于维持、调节和控制学习者的内部状态,使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地发挥加工信息的作用。例如,丹塞雷(Dansereau,D.F.)认为学习策略应包括两类相互联系的策略:主策略(primary strategies )和辅策略(support strategies)。主策略为具体地直接操作信息,即学习方法, 它包括:理解——保持策略和检索——应用策略。辅策略则作用于个体,用来帮助学习者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定向,以保证主策略有效地起作用,它包括A.目标定向和时间筹划;B.注意力分配,包括激活和维持积极的学习情绪的策略;C.自我监控和诊断,其作用是引起学习者定期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必要时调整自己的理解、注意和情绪,另外也包括和修正正在操作中的各种主策略[4]。值得注意的是, 丹塞雷学习策略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包含了信息加工范畴和情感范畴两种因素,同时也注意到学习方法与运用这些方法的学习调控技能之间的关系。麦康伯斯(McCombs)、温斯顿(Weinstein)等一批把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控统一于学习策略的研究者们的观点,也都具有这些特点。

      3.元认知调控说。这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是与元认知相联系的、比具体学习方法更高一层的有组织的学习的调节与控制活动,其功能在于调节与控制整个学习过程及具体学习方法的选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把具体的学习方法称为学习技能(learning tactic或learning skill)。他们认为,学习策略与使用于具体课题(task——specific)学习的学习技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习技能指向特定的学习课题,是作用于具体学习材料的方法及操作,学习策略则是控制与调节学习技能的选用的执行技能(executive skills),或上位技能(higher orderskills or super——skills)。他们指出, 尽管学习策略与学习技能有区别,但又密不可分。学习技能使用在学习策略的实施过程中,为实现策略性的学习服务;学习策略处于学习技能的更高等级,执行着对学习技能的选择与使用的调控,学习技能是学习策略所作用的对象[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