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教育是一个古老的命题,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内省慎独”等等,但自我管理教育又始终是一个新课题,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地赋予它新的内容。在这面临激烈的变革与竞争的世纪之交,在世界经济从工业经济坚定地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关键,教学改革的核心,无疑更重要以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在当前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条件下,青少年主体意识的发展,价值观的新取向等等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管理:管理应怎样适应时代的发展?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何在?如何避免“管而不理”的被动局面,以及如何处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对立状态? 正如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所说:“学生归根到底是自己教育自己,在他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别的任何地方发生着长期地决定他的行为的各种影响的决战。”这就决定了教师的职责不是直接地改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而是要认真探索如何依据人的生命运动规律和思维运动规律去充分调动学生的身心自动调节功能,进行自觉的思考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在智能,学会生存,学会适应,学会创造,挖掘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是取得最佳管理效能的根本所在。离开了自我教育,教育也就失去了成功的可能,确立自我管理教育为当代学校教育的重心或主题,需要重新认识自我管理教育的意义内涵并对其在教育中的应用作进一步探讨。 一、自我管理教育的理论依据 首先,自我管理教育体现了教育民主的基本精神,切合教育理论发展和深化趋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与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自我管理教育集教育者与求教者的角色于一身,最有利于调动个体的主体积极性,最能体现启发式原理,最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世界各国教育无不把它作为崇高的追求,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使得自我管理能力培养问题变得越来越举足轻重。以美国高校管理思想演进为例:从一、二十年代的科学管理思想——把学校当作工厂,把教师看作工人,把学生看成产品原件,学校管理人员则作为工厂的经理控制教育生产的流程,使教育失去人性,屈从于机械程度和独断专行;到五十年代的“民主的人际关系”管理思想开始鼓励参与管理,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文化是高效率根本,但并没有放弃对组织结构严密控制的管理;最后到六十年代后渐渐把教育组织视为开放系统,是“一个有输入输出过程的有机体”,在思想观念上有了较大的飞跃,其中杜威以对自我教育的倡导和研究确立了教育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他提出必须以“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以自由活动反对外部纪律”为合理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影响后世道德教育和整个教育思想的发展。而我国的教育整体改革,如愉快教育、爱的教育、成功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及最近席卷全国的素质教育大讨论,无不把重点放到对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动性的追求上,突出了对自我教育的探究和尝试。 其次,自我管理教育适应了市场经济和价值观念新取向和大学生的新特点。 市场经济的确立,不仅标志着一种新的经济时代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开放的政治体制和人的思想的解放,确立了参与和竞争的地位和多元价值的存在。当今青少年成长于有史以来最开放、大众传媒最发达、价值冲突最显著激烈的时代,面临的一切突出一个“变”字,被喻为“混血的一代”,在现实环境渲染下,主体利益、自我意识、自我修养、参与判断、选择成为青年的重要概念和时代的突出特征。 特别是当今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动机——信息技术是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在发展,谁在知识技术发展和人才培养方面先行一步,谁就可能在知识经济时代居于领先地位,这对我国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对于个体来说,一个没有自我意识的、不会独立思考、不会选择创造的人,是不能在当代社会生存下去的,这些都为学校教育重心转向自我教育提供了契机。同时,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通过双向选择方式更直接全面的传递到所有学生身上,职业选择的紧迫感使人产生了自我管理、自我塑造的思考。能否在未来世纪中生存,在其中占有更大份额,更具挑战性、操作性。必然的选择是:接受新事物,探索新途径,创造新经验。 二、自我管理能力激励 自我管理是适应所处的管理环境,建立起清晰的管理目标前提下,通过不断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控制的动态过程,集主体与对象于一身,逐步趋向自我的完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人的根本是人自身。德国教育之父洪堡认为:“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我决定能力,而不是要培养人去适应传统的世界,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去‘唤醒’学生的力量,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便能使他们在目前无法预料的种种未来局势中自我作出有意义的选择。”所以,目前有一种“新教育观”认为,“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的论断是应试教育观和灌输式教育方式的反映,已与时代落伍;现代教育观应为“教师自己一杯水,要给学生一桶水”,它并不是反对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而是倡导教师要注重在已有“水”的基础上如何获得“一桶水”、“百桶水”,不是传授“死”知识,而是培养“活”能力,既注重教师知识量多少,更注重内在质的组织状况,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告诉大学生知识本身,更要学会对知识的理解,唯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判断力,才不被传统,不被所谓的“权威”、“定论”所左右。这正如杨贤江先生所说的:“主动是成人的,被动是成器的。成人的能够用器,造器、做器的只被人用,听人造。”当代青年是用器、造器的,其“自我”特征就是通过独立性、主动性、自尊性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摒弃传统意义上以教师为主的教育观,以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协作代替轻视与独断,以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来代替强调共性而抹杀个性,形成师生相互平等自由的关系,“亲其师,信其道”,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的良好发展。给学生以平等自由参与的机会,增强自信和自尊,学会自己决定做什么,学什么,懂得一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在自我管理中至关重要。